07
20242024年6月26日至30日晚间,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和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林郁沁(Eugenia Lean)线上开设了课程“近代中国的科学与社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复旦大学等高校的百余位师生参与了课程。本次课程分为五讲,林郁沁教授为同学们准备了详实的课前阅读材料,各讲课程均围绕着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展开。第一讲:知识的地理学:中国在全球科技史中的位置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世界形成的重要力量,...
查看更多06
2024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此处讲古代使节出使,遇到问题要随机应变,合宜地使用思想资源和交涉语言,进行外事活动。近代中国是一个“变”的时代,中外关系则是最大变量之一,外交事务或更广义的交涉、交往活动对于理解“近代”意义重大,而相关交涉文书的文本样貌及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也呈现更加多元、复杂的面相。在厘清交涉文书概念、分类和基本形态的基础上,将其放回时代之中,...
查看更多06
20242024年6月23日,由我校历史学系戴海斌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晚清外交文书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历史学系2001会议室顺利召开。参与项目的子课题负责人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李文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张志云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张晓川副教授、美国特拉华大学历史学系王元崇副教授。评议专家组组长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义雄担任,专家组成员有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唐启华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金光耀教授、...
查看更多05
2024本文整理自2024年5月30日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宗树人教授(David A. Palmer)的讲座“为什么人类需要宏大叙事……以及其他叙事(Why Humanity Needs a Grand Narrative...And Other Narratives Too)。该讲座系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西方史学史系列讲座”第25讲,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吴晓群教授主持,整理人为吕兆男。著名的宗教人类学家宗树人教授在这场讲座中结合他多年的人类学研究经验,引导我们思考宏大叙事对于人类为什么重要以及在后现代史学的冲击之下如何重建宏大叙事。...
查看更多05
202419世纪中叶,西方“科学”概念传入中国,现代科学学术体系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生理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西方科学学科成为时人“开眼看世界”并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路径,大批有志青年纷纷留学欧美或日本,在接受西方科学学术训练后将其带回中国,并联合同志组建学科社团,推动相关学科的建制化发展。近年来学界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科学人物、科学社团与科学学科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与研究,基本理清科学学科传入中国并“落地”...
查看更多05
2024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地之一,并曾驯化粟、黍、水稻等农作物,为人类文明进程做出贡献。相应的,作物驯化与栽培的历史向来受到农业史、环境史与社会经济史等不同学科的关注。随着近年全球史的兴起与推广,加之医疗、科技与环境等新兴议题的涌现,作物再度成为中外学界关注的焦点。2024年5月18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史学论坛邀请到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沈宇斌作题为《全球视野下近代中国药用作物的“作物景观”》的讲座,通过金鸡纳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