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3日,由我校历史学系戴海斌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晚清外交文书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历史学系2001会议室顺利召开。参与项目的子课题负责人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李文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张志云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张晓川副教授、美国特拉华大学历史学系王元崇副教授。
评议专家组组长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义雄担任,专家组成员有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唐启华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金光耀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李少军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李永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侯中军研究员。
开题报告会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肖卫民主持。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顾东辉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黄洋教授先后致开幕辞。顾东辉处长首先代表学校对评审专家和课题组成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对戴海斌教授团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表示祝贺。他指出,这一课题“将外交文书从简单的史料之一种中剥离出来,探究其出现的时代内外背景和制度性因素,进而讨论其在晚清晚交中的作用和意义”的研究思路非常值得肯定,各子课题的构成及内在逻辑关系清晰、透彻,可以想见未来会顺利推进。这对学校历史学科乃至整个人文学科的建设、发展都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黄洋主任强调,学术课题应该以学术意义而非课题本身为目的,“晚清外交文书研究”正是学术意义重大的问题,值得大力研究。而且,课题组的每位成员都是中外关系史领域实打实的专家,这样一种志同道合的聚合模式,一定会带来非常正向的反馈。他承诺历史系会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配合研究展开。
第二部分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金光耀主持。首席专家戴海斌教授代表课题组就课题的核心问题、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等方面向专家组做了汇报。戴海斌教授表示,课题组将围绕五部分内容展开研究,其本人直接负责晚清地方交涉文书(附晚清驻外使领馆文书)研究部分,整体思路是从制度还原、文本整理入手,达到综合研究的目的,接续前人,进而与国际第一流学者直接对话,提高中国学术的世界话语权。
接着,子课题负责人李文杰、张志云、张晓川、王元崇教授分别就晚清国书与照会研究、近代英法外交公函体系与晚清外交文书研究、晚清中外会谈记录文书研究、晚清中韩宗藩关系文书研究等子课题介绍史料情况、工作基础、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期待专家对此大力批评指正。
第三部分的专家评议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系主任张仲民教授主持,各位专家围绕课题思路、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等问题,给出重要建议。
吴义雄教授提示,课题展开需要注意历史维度,尤其是制度本身的起源与演化;还应该考虑驻外使领馆文书的性质与数量,在内容选择上做些收束;最终成果的呈现,求全还是求精可以再斟酌。
唐启华教授建议综合取舍统一,体现出最终成果的相关性、整体性;考虑将中外条约文本纳入研究计划,尝试在王铁崖先生基础上,整理出更精细的中外文对照的条约史料集。同时,他建议进一步界定“晚清”“外交”等概念,特别应该发掘、赋予“外交”新的意义与诠释,前瞻性地面对后西方时代。
金光耀教授指出,具体研究要更加注重草拟之类的文本形成环节,或许将各边缘国家也纳入考察范围,并更多展现晚清—民国外交的历史连续性。他表示,在最终成果的呈现上,数据库可能是理想的形式。
李少军教授认为文书制度是研究重心之一,在制度的变化与贯彻方面可以多着力。同时,值得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入手,考察外交信息获取与应用,由此将文书形成过程中牵涉到的各级人物群体囊括其中,通过个案研究的形式,体现研究深度。在参照系上,或者将日本作为比照对象。最后,他期待课题组推出更多的原始材料,以嘉惠学界。
李永胜教授建议将“外交”的定义明晰化,以确定研究边际,减轻负担。他同时提出,在资料的整理、出版上,注意外交文书的版权问题,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在综合研究上,侧重专题、具体研究,以推出标志性成果。
侯中军研究员建议将文书、文件、文献三个概念再作分梳,在研究重点上考虑侧重条约及围绕条约展开的交涉,尤其是做一些重要的案例。他同时强调,中国近代外交体系转型是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不能放过这一转型过程中如历史渊源之类的“中国特色”。
戴海斌教授代表课题组感谢与会专家的指导和支持,表示将认真吸收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界定重要概念的适用范围,更具针对性地进行材料搜集与研究,力求高水平完成课题目标,并期待各位专家之后的检验。
开题报告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领导、项目评议专家、子课题负责人以及历史学系硕博研究生共30余人参加了开题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