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到26日上午,荷兰莱顿大学中国史教授张颖(Ying ZHANG),在复旦大学第六教学楼主讲课程“历史语境下的性别研究”。张教授的课程吸引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多伦多大学、宾汉姆顿大学等学府的百余位学生。

第一讲为“前现代与现代:历史语境中的性别”。张颖教授在第一节课中介绍了当下性别史学界最新的理论工具——跨性别研究(transgender)。张教授借助历史学界、科学界与自然界的前沿研究成果,以作为学术概念的“性别”与“跨性别”,来说明性/性别的流动与多元变化,同时体现了性别史的研究需要引入全球史的视角。此外,张颖教授还介绍了物性研究(thingness studies)与怪物研究(monster studies)为性别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二讲为“一夫多妻制与种族”。在课程开始,张颖教授用一组判断题引发了同学们对一夫多妻制与性别、文化传统等问题的思考。张教授强调要恢复一夫多妻制的历史语境,如非洲和非裔美国奴隶中的一夫多妻制被殖民者建构为野蛮和未开化的象征。通过讨论法律/国家对一夫多妻制的接受态度、欧洲内部的一夫多妻制话语、母系社会等问题,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作为一种复杂政治手段的一夫多妻制。

第三讲讨论能力与劳动。在本节课的讨论环节,张颖教授运用三张荷兰羊毛纺织工的群像,激发同学们思考能力(ability)与性别、年龄、亲属关系、知识、技能等多个要素之间的联系。结合阅读材料,张颖教授重点讲解了性别和失能(disability)的社会建构过程。以英属加勒比地区(British Caribbean)被奴役的妇女为例,从奴隶主和奴隶自身的双重视角,讨论了年老的女性奴隶在年龄、疾病、种族等多重影响下,开展对种植园经济极为重要的再生产劳动和照料工作。后半节课,教授从失能的角度切入缠足的分析,再度强调在历史语境中探讨性别的重要性,从而揭示妇女的劳动/工作绝非一个天然的过程。

第四讲的主题是精神与性。张教授运用前沿的AI作画技术引入课堂讨论。根据“男性特质的禅宗形象”这一提示词,AI的画作启示同学们具象化地思考宗教/精神(spirituality)与性/性别(sexuality)的交织。诸多同学发言分享了对AI阐释历史与性别的思考。教授借助丰富的中外史料,启示同学们发现,无论是中国士大夫传统中的理想男子形象,还是加拿大的双灵族(Two spirit)或是印度的海吉拉群体(hijra),都蕴含了性别与精神的互构。教授强调,精神与性别具有自身的历史,二者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和分离的领域。精神与性别的区别是现代性建构的产物。最后,张教授就四天的课程进行了总结,并和同学们就什么是性别史、性别解放和政治经济学,以及性别研究的延展领域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为期四天的暑期课程结束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欧阳晓莉教授代表历史学系向张颖教授赠送了纪念礼品,并致以谢意。之后,张颖教授和全体师生合影留念,为“历史语境下的性别研究”课程画上了完满的句点。


撰文 | 林嘉悦 罗文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