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21日上午,由我校历史学系冯贤亮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唐宋以来太湖平原的环境变化与治理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光华西主楼2001会议室隆重举行。参与项目的子课题负责人有苏州大学余同元教授,浙江大学孙竞昊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陈业新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尹玲玲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王大学研究员。
评议专家组组长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范金民教授担任,专家组成员有浙大城市学院包伟民教授、苏州大学历史系王卫平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王剑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张剑光教授和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王建革教授。
开题报告会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严明主持,文科科研处副处长肖卫民与历史系主任仇鹿鸣教授先后致辞。

肖卫民副处长代表学校,对评审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冯贤亮教授团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表示祝贺。肖卫民指出,该课题立足太湖平原这一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系统考察其环境变迁与社会治理的互动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能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他强调,学校将全力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期待课题组取得突破性成果。

历史学系主任仇鹿鸣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复旦大学在江南史研究领域的深厚传统,指出江南研究是复旦历史学系的传统优势,也有地缘优势,此次课题组将推动“环太湖共同体”研究迈向新高度。他强调,该课题的研究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海内外学界有较高的关注度,而且也体现了复旦历史地理研究的特色。最后,他对课题组提出殷切期望:既要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又要培养青年学者,持续巩固复旦在江南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并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部分课题汇报环节,由历史系副主任温海清教授主持。首席专家冯贤亮教授代表课题组,对课题内容作了详细报告。首先阐述了选题的缘起与研究价值,对于太湖平原作为研究空间的意义作了阐发,其次强调在进行土地利用、水利建设、城乡生态适应等方面的具体研究时,注意唐宋以来成为基本经济区的太湖平原在中国整体历史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辐射性影响;接着还汇报了课题研究的重点以及存在的难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预期的研究成果等内容。

课题组为此设有五个专项子课题,希望能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学术专长与研究优势,总结、归纳唐宋以来太湖平原的环境变化与治理问题,提炼本土治理经验中存有的中国智慧、中国道路,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参照与借鉴。
随后,五位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就所主持的内容进行了发言。苏州大学余同元教授重点介绍了地理环境、农业生态适应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强调了传统五行思想与生态经验对于城乡生活与生产的深层影响。

浙江大学孙竞昊教授则从经济史到自然史的发展重新反思了江南道路与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关联等问题,强调从环境史出发更好地阐释生态文明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陈业新教授重视水旱灾害与气候变迁的研究理路,从时间序列、空间分布、民间应对等层面如何进行量化分析与地图运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研究思路。

上海师范大学尹玲玲教授分析了则从水域环境、水利系统的变迁,关注城乡环境与社会治理的关系问题,从通观性的角度、空间分析尺度的把握、阶段性的问题分析等作了相关介绍。

复旦大学王大学教授从总体性与长时段的思考出发,对于围田闸坝系统与水系河道变迁及其综合治理等层面,着重强调了融合人文与自然地理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第三部分是专家评议环节,由专家组组长、南京大学历史学系范金民教授主持。各位专家围绕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成果等问题,给出了重要建议。
苏州大学王卫平教授高度评价了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建议在研究时段上更加聚焦,收缩时段,重点突出明清时期的关键问题,更好地整合总体研究与五个子课题的关系,太湖平原的水利史在具体研究中仍应予以突出。

浙大城市学院包伟民教授强调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既要把握太湖平原的整体特征,也要关注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同时认为研究时段的下限应置于工业化到来前的十九世纪,收缩研究内容,以利于更好地讨论传统时代的相关问题,最终能在整体研究上有所提高。

南京师范大学王剑教授认为课题研究既具学术价值,又有较大难度,强调研究时段应聚焦明清这一核心时期,避免跨度过大导致论证松散,侧重于社会控制与国家治理的维度,另外还需要重点厘清环境变迁与治理政策的双向作用机制,尤其要关注国家力量与地方实践的互动博弈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张剑光教授认为从生活史、环境史的领域出发,进行整合性的研究意义重要,在具体研究中要关注农业生产及其变化对于环境的影响问题,同时还要从方法论角度加强跨学科合作,特别是与地理学、环境科学的交叉研究。

王建革教授则在当下环境史研究中技术化、图表化、数据化太过严重的情势下,仍应强调从历史学本位出发,在研究中凸显人文学科特色,建议拓展课题论证的资料来源,重视海洋局、水文站及太湖水利局等机构的现代环境资料整理与分析成果,为历史分析提供更多的实证支撑。

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高度肯定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参考意义,子课题安排也很合理,足以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同时建议研究时段宜收缩至7-19世纪,暂缓近现代部分的研究,不必求全责备,具体研究则紧扣环境变迁的阶段性特征与区域治理差异,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叙事,每项子课题可以深化人地关系、官民互动等维度的分析。

总体上各位评审专家一致认同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认同五个子课题组成的科研团队及其努力方向,同时对时段界定、资料搜集、研究思路、成果形式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冯贤亮教授代表课题组衷心感谢学校与历史系领导的支持、各位评审专家的鼓励和指导,表示将认真吸收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进一步优化研究方案,有针对性地凝练主题,收缩研究内容与研究时段,努力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次开题报告会学术氛围浓厚,讨论深入热烈,不仅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复旦大学的环境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的推进将有力推动中国环境史研究走向深入,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