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行政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管理支撑 > 系行政 > 正文
张仲民/副系主任

职务/职称:副系主任/教授、博导

办公地点:光华楼西主楼2002

电话:55665045

Email:zmz@fudan.edu.cn

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张仲民,河南尉氏人,教授、博导。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暨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等职。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亦从事历史学理论的译介工作。发表有论著多种。复旦大学历史系副主任,负责研究生教育和招生工作,协助负责学科建设工作。

专书和论文集

1.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2月版。该书修订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21年5月出版。

2.张仲民:《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11月版。该书修订版于2021年7月出版。

3.张仲民:《叶落知秋:清末民初的史事和人物》,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版。

4. 《弄假成真:近代上海医药广告造假现象透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5月版。

编译

1.合译有理查德·艾文斯(Richard J. Evans):《捍卫历史》(第一译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版。

2. 合编有《新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版。

3. 合编有《近代中国的知识生产与文化政治——以教科书为中心》,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4.合编有:《药品、疾病与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9月版。

5.合编有:《多维视野下的思想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5月版。

已发表文章的目录

1.《一个思考:由柯文“中国中心观”谈起》,《人文杂志》2003年9月,第110-114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4年2月号全文转载。

2.《后现代主义理论与历史学述评》,《东岳论丛》2004年7月。

3.《一个思想的生活史分析》,《人文杂志》2005年1月,第119-124页。人大复印资料《妇女研究》2005年6月号全文转载。

4.《历史与文学的辨证》(第二作者署名),《福建论坛》2005年3月,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9月号全文转载。

5.《后现代史学理论述论》,《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3月,第59-64页。

6.《解构中国民族历史叙述的反思》,《历史研究》2006年10月,178-185页。

7.《典范转移:新文化史的表达与实践》,《社会科学评论》2006年12月,第40-58页。

8.《讲故事的文化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4月,第146-154页。

9.《刘师培的一则佚文》,《史林》2007年6月,第184-188页。

10.《从书籍史到阅读史——关于晚清书籍史/阅读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史林》2007年10月,第151-180页。

11.《另类的论述——杨翥〈吾妻镜〉简介》,台北《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5期,2007年12月,第195-210页。

12.《新文化史与中国研究》,《复旦学报(社科版)》2008年1月,第100-108页。

13.《卫生、种族与晚清的消费文化》,《学术月刊》2008年4月,第140-147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8年7月号全文转载。该文修正版见大阪《或问》杂志2008年7月号。

14.《晚清出版的生理卫生书籍及其读者》,《史林》2008年8月,第20-36页。该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 1月号转载。

15.《出版与文化政治:清末出版的生殖医学书籍及其读者》,《学术月刊》2009年1月,第128-142页。该文修改版见京都国际文化日本研究中心(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编:《東アジア近代における概念と知の再編》(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10)。

16.《歧路彷徨:历史与文学之间》,《学术研究》2009年3月,第20-23页。

17.《晚清中国的书籍、出版与阅读》,大阪《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2009年3月,第609-621页。

18.《严复与复旦公学》,《历史研究》2009年4月,第133-146页。

19.《清末报刊上改良小说和戏曲论述篇目》,《近代中国研究集刊》(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

20.《晚清上海书局名录》,复旦大学历史系、出版博物馆编:《历史上的中国出版与东亚文化交流》,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10月版,第359-367页。

21. “Books of physiology and hygiene published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ir readers,”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December 2009, Volume 4, Issue 4, pp. 604-631.

22.《舒新城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牛大勇等编:《五四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376-409页;该文的修正版《时代思潮的地方回应——舒新城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见卢建荣主编《社会/文化史集刊》第3集(台北时英出版社,2010年4月,第101-136页)。

23.《清季启蒙人士改造民众阅读习惯的论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8期,2010年6月,第51-96页。

24.《2010年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第二作者署名),《学术月刊》2011年4月号。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1年7月号全文转载。

25.《补脑的政治学》,《学术月刊》2011年9月号,第145-154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2年5月号全文转载。

26.《晚清中国身体的商业建构》,杨念群主编:《新史学》(5),中华书局2011年11月版,第233-263页。

27. 《后殖民视角下的中国民族历史叙述》,《九州学林》2011年春季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165-188页。

28.《历史书写与记忆塑造——古腾堡在近代中国》,《学术月刊》2012年4月、5月号连载,第140-148、135-144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2年8月号、9月号全文转载。

29.《少年胡适在上海时史料补遗》,《清史研究》2012年第2期,第124-129页。

30.《梁启超的一则佚文——辛亥前梁启超同袁世凯关系之一例》,《史林》2012年8月号,第119-122页。

31.《黑格尔哲学在清末中国的译介》,《哲学研究》2012年9月号,第91-94、103页。

32.《严复佚文六篇》,《或问》(日本关西大学)第22号(2012年10月),第131-138页。

33.《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的新文化史研究》,《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2月号,第56-59页。该文注释无意中被删。

34.《陈寅恪与复旦公学关系考略》,《中国文化》2013年春季号,第166-173页。

35.《黑格尔哲学在清末中国的容受》,《学术月刊》2013年5月号,第158-166页。

36.《“卫生”的商业建构——以晚清卫生商品的广告为中心》,《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10月号,第53-58页。

37.《严复与熊季廉的“父子”之交》,《史林》2013年12月号,第112-116页。

38.《复旦公学创校史实考》,《复旦学报》2014年1月号,第33-42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4年4月号全文转载。

39.《黑格尔哲学在清末中国》,见孙江、陈力卫主编:《亚洲概念史研究》(第2辑),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154-183页。

40. Zhongmin Zhang, “The Commercial Construction of ‘Health’,”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Vol. 47, No. 4 (Summer, 2014), pp. 61-77.

41.《晚清上海药商的广告造假现象探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4年9月号,第189-247页。

42.《社会变迁视域下晚清的广告论述》,《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年1月号,第67-72页。

43.《近代上海的名人医药广告——以文人谀药为中心》,《学术月刊》2015年7月号,第153-162页。

44. 《何启、胡礼垣行迹述考》,《或问》(日本关西大学)2015年7月号,第63-76页。

45.《近代中国“东亚病夫”形象的商业建构与再现政治》,《史林》2015年8月号,第107-118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5年11月号全文转载。《历史与社会(文摘)》2015年第4期转载;《历史学文摘》2016年第1期转载。

46.《近代上海医药广告中的借名造假现象初探》,《上海档案史料研究》2015年12月,第19-38页。

47.《世界语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主义想象——以刘师培为中心》,《学术月刊》2016年第4期,第143-157页。《光明日报》(2016年06月01日14版)“论点摘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6年7月号全文转载;《历史学文摘》2016年第3期转载。

48.《理论、边界与碎片化检讨——关于新文化史研究的一些反思》,《复旦学报》2016年9月号,第13-20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年第6期转载;《历史与社会》2016年第4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2期转载;《新华文摘》2017年第3期论点摘编;《新华文摘》网络版2017年第7期,第418-428页。

49.《当糖精变为燕窝——孙镜湖与近代上海的医药广告文化》,《社会科学研究》2017年第1期,第141-155页。

50.《“亡国之媒”:梁启超与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7年3月号,第97-108页。

51.《梁启超批“淫书”——梁启超一则佚文解析》,《历史教学问题》2017年第4期,第41-45页。

52.《“文以载政”:清末民初的“新名词”论述》,《学术月刊》2018年2月号,第161-171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8年6月号全文转载。

53.《南桂馨和刘师培》,《近代史研究》2018年5月号,第129-140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8年9月号全文转载。

54.《书商眼中的“二十世纪中国之怪现状”》,《新闻出版博物馆》2018年第1期,第135-142页。

55.《刘师培的四篇佚文》,《历史教学问题》2018年第5期,第133-136页。

56.《阎锡山与洪宪帝制》,《史学月刊》2019年第1期,第47-65页。《历史与社会》2019年第1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9年第5期全文转载。《历史学文摘》2019年2期转载。

57.《北洋时期的南桂馨——兼论南桂馨与阎锡山》,《晋阳学刊》2019年第2期,第121-130页。

58.《书生“三变”为“封侯”——刘师培的“阿臾取容”》,《上海书评》2019年4月10日(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90410101522686.html)。

59.《“以学殉时”:洪宪帝制期间的刘师培》,《史林》2019年第2期,第100-114页。

60.《“不科举之科举”——清末浙江优拔考及其制度性困境》,《历史研究》2019年第3期,第108-117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9年第10期全文转载。

61.《“非考试莫由”?清季朝野关于己酉优拔考试应否暂停的争论》,《学术研究》2019年第7期,第63-81页。

62.《胡适何以“暴得大名”?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史研究的再思考》,《广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第116-126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20年第3期全文转载。《历史与社会文摘》2020年第1期转载。

63.《晚清优拔贡的出路》,《清史研究》2020年第2期。

64. 《“科举之废而未废”——清末己酉(1909)优拔考试再研究》,《台大历史学报》第65期(2020年6月),第169-223页。

65.《模范省与“纸面政治”》,《上海书评》2020年7月1日。

66.《严复佚文两篇及若干全集失收文字》,《安徽史学》2020年第3期,第65-69页。

67. 《新文化运动的“五四”起源》,徐佳贵编:《近代中国研究集刊》第10辑《五四新文化:现场与诠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1月版,第1-41页。

68.《偶像的塑造:胡适及其受众》,《学术月刊》2020年第12期,第158-173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21年第4期全文转载。《历史与社会》2021年第1期转载。

69.《“文变”与“世变”:简论清末民初的“新名词入诗”现象》,《广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第105-115页。《历史与社会》2022年第1期转载。

70.《民国初年朝野关于三种国体构建方式的争论》,《学术月刊》2022年第2期,第194-204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22年11月号全文转载。

71. 《名亡实存的科举:清末的孝廉方正举荐及其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第33-43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3期,“论点摘要”。

72.《私谊、舆论和政治:刘师培和章太炎关系再考察》,《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3期,第20-32页。《人大复印资料》2023年第8期。

73.《作为学术史的生活史:王国维和孙德谦之交谊》,《广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第108-122页。

74.《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中的在地化和制度因应》,《史林》2023年第4期。

评论

1.《思想与学术的近代历程》,《博览群书》2003年4月。

2.《“公共知识分子”或是“介入的旁观者”》,《书屋》2004年4月。

3.《伊格尔斯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中对后现代史学理论的认知》,《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4月。

4.《构建学术与思想之间的历史》,《读书》2004年6月,第20-23页。

5.《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的个案研究评介》,香港《二十一世纪》2005年12月。

6.《同乡意识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香港《二十一世纪》2006年10月。

7.《为何要捍卫历史》,《南方都市报》2009年3月8日。

8.《文化史研究的系谱和反思》,《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0年2月28日。

9.《小茶碗里有大世界》,《南方都市报》2010年4月18日。

10.《“局部真实”的观念史研究》(原名为《数据库与观念史研究》,发表时被编辑修改),《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0年5月23日。

11.《一个字的文化史》,《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6月,第84-87页。

12.《追随伯克:文化史的学术史与方法论》,《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7月,第144-148页。

13.《近代日本博览会的文化政治》,《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0年8月1日。

14.《世界宛如博览会》(原名为《展示的政治学——近代博览会的文化史》,发表时被编辑修改),《南方都市报》2010年8月8日。

15.《观念史研究应该怎么做》(原名为《再论数据库与观念史研究》,发表时被编辑修改),《南方都市报》2010年9月5日。

16.《杜赞奇访谈——民族主义已丧失了进步和解放功能》,《南方都市报》2010年12月12日。

17. 《谁来给革命下定义》(原名为《革命的政治学》,发表时被编辑修改),《南方都市报》2011年1月14日。

18. 《为什么要喊口号》,《南方都市报》2012年2月26日。

19. 《上帝改变不了的过去,历史学家也不能》(原名为《克利奥巴特拉的鼻子》,发表时被编辑修改),《南方都市报》2012年5月13日。

20.《胡适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学》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21.《从新文化史到全球史》,《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1月10日。

22.《张仲民评吴咏梅等<图像与商业文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6年12月号,第131-136页。

23.《自命不凡,却极不规范》,澎湃新闻2017年1月15日。

24.《世界语创始人逝世100周年:柴门霍夫何时为中国人所知?》,澎湃新闻2017年4月14日。

25. 《后世谁与定吾文》,《上海书评》2022年6月23日。

26.《从〈青年杂志〉不得不更名为〈新青年〉说起》,《博览群书》2022年第5期,第6-11页。

27.《“卿何为也?”张尔田书札中的胡适》,《上海书评》2022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