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输入的海洋动物知识——以西方耶稣会士的地理学汉文西书为中心》,载《安徽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14年第12期全文转载,又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1期,“学术卡片”。
*《近代“百科全书”译名的形成、变异与文化理解》,载叶隽主编《侨易》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0月。
*《近五十年来台湾的翻译史研究》,载《东方翻译》2014年第6期。
*《台湾早期的语言接触与近现代的翻译出版》,载《东方翻译》2014年第5期。
*《郑和下西洋与明人的海洋意识——基于明代地理文献的例证》,载《光明日报》2014年8月18日“光明论坛”。
*《提供英文之钥:伍光建及其编纂的英语读本》,载上海档案馆编《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十六辑,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6月。
*《清末政治与文化旋涡中的冯镜如》,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20世纪50至70年代香港翻译史研究举隅》,载《东方翻译》2014年第3期。
*《汉文西书新史料的发现及整理与重写学术史》,载《河北学刊》2014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2期“学术卡片”。
*《晚清西学东渐史上的邝其照》,载王宏志主编《翻译史研究》(2013),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康熙朝贡狮与利类思的〈狮子说〉》,载《安徽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
*《晚清世界地图的新建构——从〈万国大地全图〉到〈大地全球一览之图〉》,载台湾故宫博物院《故宫学术季刊》第31卷第1期(2013年秋季)。
*《金粟斋与〈穆勒名学〉的译刊》,载范金民、胡阿祥主编《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文集》,三联书店2013年5月。
*《张元济与“韦伯斯特辞典”的编译与出版》,载上海档案馆编《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十四辑,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6月。
*《浅析清华学校早期的英语教学》,载《史林》2013年第3期。
*《最早有关澳大利亚的汉文译著——〈澳大利亚新志〉及其增订本〈澳大利亚洲译本〉》,载《东方翻译》2013年第1期。
*《朱维铮先生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史”》,载《安徽史学》2013年第1期,收入复旦大学历史系编《怀真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
*《戢元丞及其创办的作新社与〈大陆报〉》,载《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马君武〈国民生计政策〉译本述论》,载《暨南学报》2012年第34卷第9期。
*《“华外汉籍”及其文献系统刍议》,载《复旦学报》2012年第5期。
*《张謇与清末宪政史知识的译介与传播》,载《史林》2012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对开封犹太人古教古经的追寻》,载《河南大学学报》2012年5月第52卷第3期,收入吴昶兴主编《再——解释:中国天主教史研究方法新拓展》,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14年5月。
*《伍译〈侠隐记〉的初版、校注版和普及版》,载《东方翻译》2012年4月第2期。
*《近代上海的石库门与江南民居文化》,载邹振环、黄敬斌执行主编《复旦史学集刊·明清以来江南城市发展与文化交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七奇图说〉与清人视野中的“天下七奇”》,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研究中心编、古伟瀛、赵晓阳主编《基督宗教与近代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2月
*《〈西洋记〉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载《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收入时平、普塔克编《〈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之研究》,Maritime Asia23,Harrassowitz Verlag,上海郑和研究中心2011年。
*《晚清史书编纂体例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以汉译西史〈万国通鉴〉和东史〈支那通史〉、〈东洋史要〉为中心》,载《河北学刊》2010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收入陈勇、谢维扬主编《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
*《土山湾印书馆与上海印刷出版文化的发展》,载《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34卷)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10年第11期全文转载,收入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出版博物馆编《出版文化的新世界:香港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马礼逊父子与〈外国史略〉》,载张西平、吴志良、彭仁贤编《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纪念马礼逊来华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1月。
*《〈支那航海家郑和传〉:近代中国研究郑和第一篇》,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收入廖建裕、柯木林、许福吉主编《郑和与亚非世界》,马六甲博物馆、国际郑和学会联合出版2012年9月。
*《再论金泽荣与翰墨林书局》,载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编《亚洲:文化交流与价值阐释·亚洲研究集刊》第5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The“Dewey Fever”in Jiangsu and Zhejiang Dur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Its Relation to to the Cultural Tradition in Jiangnan,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SUMMER 2010/VOL. 43,NO.4,PP.43—62.
*《“CEMENT”的汉译与晚清水泥技术知识在上海的译介》,载上海档案馆编《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八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6月。
*《东文学社及其译刊的〈支那通史〉与〈东洋史要〉》,载王勇主编《书籍之路与文化交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12月。
*《菲律宾印刷始祖龚容与高母羡的〈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载复旦大学历史系、出版博物馆编《历史上的中国出版与东亚文化交流》,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11月。
*《五四前后江浙地区的“杜威热”及其与江南文化的关联》,载《社会科学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
*《光绪皇帝的英语学习与进入清末的英语读本》,载《清史研究》2009年第3期。
*《〈职方外纪〉:世界图像与海外猎奇》,《〈职方外纪〉:世界图像与海外猎奇》,载《复旦学报》200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收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跨越空间的文化:16——19世纪中西文化的相遇与调适》,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5月。
*《马礼逊与早期英语教育——以〈英国文语凡例传〉为中心》,载李金强、吴梓明、邢福增主编《自西徂东——基督教来华二百年论集》,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
*《上海“小说林社”及其翻译群体》,载单周尧主编《明清学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
*《晚明尚“奇”求“俗”文化中的〈远西奇器图说录最〉》,载上海社会科学院《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编辑委员会编《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
*《19世紀初期廣州のビジネス英語讀本の編纂とその影響》,載內田慶市·沈國威編著《言語接觸とピジン——19世紀の東ァジァ(研究と複刻資料)》,日本白帝社2009年3月。
*《邝富灼与清末民初商务印书馆“英文部”》,载郑师渠、史革新、刘勇主编《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张謇と翰墨林书局の翻译·出版事业》,载陶德民、姜克实、见城悌治、桐原健真编《近代东アジアの经济伦理とその实践:涉泽荣一と张謇を中心に》第12章,日本经济评论社2009年3月。
*《同文馆外语教科书的编纂与外语教育的成效》,载王宏志、梁元生、罗炳良编《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开拓》,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
*《〈四裔编年表〉与晚清中西时间观念的交融》,载《近代史研究》2008年(总167期)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
*《明末南京教案在中国教案史研究中的“范式”意义》,载《学术月刊》2008年5月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宗教》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
*《艾约瑟编译的欧洲史与晚清史学叙事结构的转变》,载张西平主编《国际汉学》第十六辑,大象出版社2007年12月。
*《清末民初上海群益书社与〈纳氏文法〉的译刊及其影响》,载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研究集刊(3)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西餐引入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空间的开拓》,载《史林》2007年第4期,收入载上海档案馆主编《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转型》,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7期。
*《翻译大师笔下的英文文法书——严复与〈英文汉诂〉》,载《复旦学报》2007年第3期。
*《东文学社及其译刊的〈支那通史〉与〈东洋史要〉》,载张伯伟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中华书局2007年5月第三辑。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英文部”与清末民初英语教科书的编纂》,载内田庆市、沈国威编《19世纪中国语の诸相》,日本东京雄松堂2007年3月。
*《清代前期的外语教学与译员培养上的制度问题——与俄国、日本的比较》,载《社会科学辑刊》(辽宁社科院)2007年第1期。收入陈尚胜主编《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思想、制度与政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9期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