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职称:副研究员
办公地点:光华楼西主楼1716
电话:65791096
Email:linchaochao@fudan.edu.cn
研究方向:中国当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林超超,女,1986年2月生,福建福州人,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研究员。
2004年9月—2008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基地班,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2008年9月—2013年6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博连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2013年12月—2021年2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2021年3月至今,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研究员。
《动员与效率:计划体制下的上海工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1.《新国家与旧工人:1952年上海私营工厂的民主改革运动》,《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
2.《中共对城市的接管与改造——一个初步的研究回顾与思考》,《中国当代史研究》第2辑,九州出版社,2011年。
3.《合法化资源与中国工人的行动主义:1957年上海“工潮”再研究》,《社会》2012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工会工作》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
4.《生产线上的革命:1950年代上海工业企业的劳动竞赛》,《开放时代》2013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
5.《“大跃进”后的产能过剩与城市工业的增效改革》,《史林》2014年第3期。
6.《20世纪60年代中国工业托拉斯的兴起及其体制困境》,《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年第1期。
7.《新中国工人新村建设与上海典型》,《现代上海研究论丛》,总第12期,2015年10月。
8.《苏联经济核算制与中国计划经济》,《史林》2016年第1期。
9.“The Rise of Industrial Trusts in China and Their Systematic Predicaments in the 1960s”,《面向2050年的上海战略愿景(英文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
10.《合法化资源的流转与佘山植物园的兴废——基于“大跃进”前后征地纠纷的历史社会学分析》,《中国研究》2014年秋季卷,总第20期,2016年6月。
11.《“土洋之争”:技术革命的愿景与现实》,《史林》2017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2018年第1期全文转载。
12.《“地方史”研究路径的回顾与前瞻——关于中共地域史研究的一种思想与理论资源》,《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10期。
13.《“大跃进”时期上海街道工业的定位与转型》,《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8期。
14.《中国劳模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陆阿狗和他的模范小组为例》,《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工会工作》2019年第1期全文转载。
15.《一九五六年前后的自由市场政策与城市商品供应》,《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1期。
16.《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家庭生活水平的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5期。
17.《新消费伦理的建构及其制度逻辑(1949—1956)——以上海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21年第6期。
18.《20世纪50年代的职工储蓄动员与现代国家建设》,《中国经济史研究》2022年第1期。
1.《发现失落的历史——评介The Gender of Memory: 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湾),总第20期,2012年12月。
2.《口述历史做到了什么:抢救小三线建设的历史记忆》,《上海书评》2017年10月30日。
3.《评〈再造与自塑〉: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澎湃新闻·上海书评》2020年9月11日。
4.《近代中国慈善的本土化叙事》,《读书》2022年第8期。
1.《“大跃进”后上海工业过剩产能的转移》,《东方早报》2014年9月30日,第B13版。
2.《社会主义托拉斯为何“夭折”?》,《经济学家茶座》,总第70辑,2016年1月。
3.《工人新村,超越居住形式的社会意义》,《上海观察》2017年1月1日。
“阶级身份与上海工人的物质生活研究(1949—1965)”,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已结项。
2014年10—11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访问学者。
2020—2021年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