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动态 > 正文

第四届“中国近代行业发展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10-27      点击数:

2024年10月19日至20日,第四届“中国近代行业发展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隆重举行。此次盛会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办,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与《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协办。来自海内外40多所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70多位杰出专家学者齐聚申城,共同参与这场学术盛宴。

本次会议于10月19日上午开幕。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系主任张仲民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黄洋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教授、《中国经济史研究》副主编高超群研究员先后致辞。黄洋教授回顾了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在中国近代经济史领域的学术传承,并代表全系师生对远道而来的参会学者表达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马敏教授回顾了行业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历程,强调行业史研究在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高超群研究员指出本次会议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国际性经济史学术会议,并期待与会学者能通过深入交流,携手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开幕式后,会议进入主题报告环节。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朱荫贵教授以上海银行公会和上海房地产业同业公会为例,讨论近代市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诞生的新型行业公会的特点和异同;东京大学经济学部城山智子教授分析了上海租界地区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问题,指出不动产交易的安全性、盈利性和交易的便捷性,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投资,加速了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魏文享教授提出,近代中国国民经济体系中,职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紧密,考察二者的关联逻辑,有助于认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和变迁逻辑。

A组第一场报告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周健副教授主持,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马陵合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于广评议。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郑成林教授和徐樱姿硕士研究生通过近代上海冰业市场中“天然冰”和“人造冰”的销售竞争,揭示出同一行业内部因技术革新而引发的博弈。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的潘玮琳副研究员考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西南地区以竹(草)浆造纸法改良土纸的技术创新,分析战时中国造纸工业在经济控制体系构建、技术创新和生产能力提升方面的做法与成效。台湾中兴大学历史学系的侯嘉星副教授探讨了伪满洲国农业机器利用与产业建立的过程,及其与日本国内农机产业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朱妍副研究员则将目光聚焦于近代上海缝纫机行业精英群体的跨体制工业知识传递,探讨该群体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协助转型中的缝纫机行业进行技术革新。

A组第二场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的贾钦涵副研究员主持,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周健副教授和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卢征良副教授评议。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的王小佩博士研究生聚焦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机制面粉工业,分析影响机制面粉工业区位选择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社会因素。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宋钻友研究员以抗战结束后包工制的废除为中心,讨论了国、共两党采取的不同路径与不同效果。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的张祚元硕士研究生梳理了全面抗战时期无锡丽新公司与信昌洋行合作保护纺织机器的过程与手段,由此讨论中、外企业关系,及两者作用在此间出现的变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的牛浩讲师考察1920年代德孚洋行通过向中国企业授予商标专业权,以控制阴丹士林布在华产销的史实,并探讨了近代中外企业贴牌合作的影响。

A组第三场主题报告由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的孟嘉升助理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袁为鹏和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关永强评议。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马陵合教授以株洲总机厂和沈阳机车制造厂为个案,在中外比较视野下考察中国铁路车辆制造业打破铁路管理机构的统辖,转向构建独立产业体系的过程。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的林立强教授从企业组织史视角出发,通过考察20世纪30至40年代福建地方政府与闽江轮船航运业的政企博弈,揭示后者由传统到现代的公司化转型过程。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的卢征良副教授研究抗战时期大后方出现的“省营”企业经营模式,探讨官商合办企业的活力来源。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冀苗博士研究生考察裕大华资本集团如何从内部、纵向与横向三个维度构建社会资本储备,从而有效应对抗战时期的不确定性因素。

A组第四场主题报告由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文学院的平田康治助理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赵兰亮和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佩禧评议。华侨大学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的李培德教授聚焦于在上海创立并于1920年代急速发展的友邦人寿保险公司,讨论其在中国保险市场竞争成功的因素。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刁莉教授通过分析近代武汉电业发展,探讨武汉早期城市现代化的路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皇甫秋实副教授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对美借款为例,考察中国民营工业战后重建的资本来源,及其利用外资的原因和途径。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的张志云教授利用旧海关史料,讨论了战后外汇和贸易管制与国民政府最终崩溃之间的关系。

B组第一场讨论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柯伟明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林盼副研究员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研究员林超超评议。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廖大伟教授考察了诚孚公司从一家从事私人业务的信托机构向棉纺织业专业管理机构的职能转型。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文学院平田康治助理教授指出地缘政治的变化加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郭子健助理研究员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酒类专卖制度的建立与调整经过,以此重新审视计划经济体制下消费品的生产和流通。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加岛润教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纺织工业和机械工业为研究对象,尝试评估计划经济对近代行业发展的影响。

B组第二场讨论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燕红忠教授主持,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林立强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强教授评议。上海海关学院海关史研究院江家欣助理教授通过考察在华英商与1860年代内地通商制度,揭示洋商的诉求随时局和政府政策调整而变化,条约体制也在此过程中不断演化。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岩伟副教授聚焦于兰格志公司,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考订橡胶股票风潮的爆发经过。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于广助理研究员通过英美烟公司的个案分析近代在华外企的议税策略演变,进而探讨税制与经济的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方书生副研究员梳理了近代美国对华贸易赶超日本的历史过程,由此对比美日两国对华贸易的性质差异。

B组第三场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魏文享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燕红忠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岩伟副教授评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熊昌锟副研究员分析了17世纪至20世纪中英货币本位制度演进的分流与影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强教授考察近代上海拆息的波动机制。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王坤以巴县罗长顺号诉讼案为例,揭示银钱动荡对晚清商业经营与金融市场的冲击。

B组第四场讨论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郑成林教授主持,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加岛润教授评议。在此次讨论中,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林超超副研究员梳理了1953年新税制出台前后的商业与财政状况,考察中央政府如何从商业流通领域增加财政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林盼副研究员以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为例,分析技术引进的消化机制。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陈弢副研究员考察了大众汽车在上海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赵晋副教授以上海宝钢厂的筹建历程为例,揭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选择工业发展道路上的探索。

C组第一场讨论由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雷家琼教授主持,评议人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宋钻友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方书生。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高红霞教授通过数据统计和大量案例分析论述了近代上海传统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其行业群体的特点,并且梳理了会馆公所通往同业公会的几种途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编辑章斯睿利用商标、报刊广告和档案资料考察了近代上海近代咖啡加工产业的情况,并与全球化市场相联系。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曹春婷副教授对民国上海国药业资方群体的人员信息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指出抗战时期上海国药业之发展始终交织着业缘、地缘和血缘要素,揭示了行业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惯习的延续。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张燕姣考察了上海华商烟叶业的销售网络、从业群体、同业组织,以及国民政府对烟叶“寓禁于征”的举措。

C组第二场讨论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柯伟明教授主持,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熊昌锟副研究员、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陈瑶副教授评议。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佩禧副教授利用日本经济调查报告,分析了抗战时期华侨实业促进会对国内实业建设的积极作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李玉教授探讨了范旭东在近代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企业家精神,由此揭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家文化。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郭从杰教授聚焦于华北最大的火柴企业丹华公司,探讨近代华北火柴业的经营困境与市场应对。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关永强教授和博士研究生杨帅考察了天津不同时期同业公会经济调查的内容与方式,以此增进学界对近代天津企业发展状况的理解。

C组第三场讨论由《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编审陈文彬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高红霞教授、上海海关学院海关史研究院江家欣助理教授评议。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陈瑶副教授考察民初发生在湖南湘潭鹤岭的矿业权纠纷,分析“地矿分离”制度的实施难度。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罗鑫磊探讨了1915-1949年间汉口估衣业发展与本地城市化进程、汉正街商业基础及人口条件的关系。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魏晓锴教授以国货运动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20世纪三十年代山西新生活运动。

会议闭幕式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皇甫秋实副教授主持。

圆桌讨论环节,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加岛润教授、莫纳什大学平田康治助理教授、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孟嘉升(Ghassan Moazzin)助理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林立强教授、华侨大学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李培德教授、东京大学经济学部城山智子教授、上海大学历史系廖大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林盼副研究员先后发表真知灼见。引言人就行业史、经济史、企业史等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式交换意见,并共同展望行业史研究的未来趋势。与会学者指出,为推进中国近代行业史研究,应当重视跨国资料的收集整理、为海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还应当重视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既要基于档案资料完成扎实的个案研究,同时也要提炼和深化问题意识,突破理论与经验“两层皮”的瓶颈。学者们一致认为,行业史的中观视域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企业史和经济史研究。

在“中国工商行业史丛书”出版签约仪式环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文图书分社李琳社长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朱荫贵教授先后致辞。李琳社长期许此系列丛书能够回应时代问题,通过集合多维度、系统性的行业史研究成果,引导国人从工商产业行业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脉络中汲取智慧。朱荫贵教授则强调,这套丛书的编写与出版,旨在探讨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如何向近代工业经济结构转变的历史过程,以此增进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的理解。致辞结束后,双方现场完成签约,朱荫贵教授代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赠送纪念品,象征着双方的合作和友谊。至此,第四届“中国近代行业发展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