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邓秉元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孔门经学的合外内之道
出版年: 2025-7
页数: 574
定价: 128.00
装帧: 精装
丛书: 通志堂
ISBN: 9787208196216
内容简介:
本書從德性與知性兩種思維模式交攝互徧的角度,對於經學在先秦的早期形態及演變作了鞭辟入裏的分析,對於近代以來學術界對經學的誤讀性批判作了有效的澄清,尤其是詳細揭示了“德性思維”這一經學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也重新在先秦經學的發展中對“知性思維”予以肯認,從而凸顯了經學更為圓融的系統。
本書除導言外分爲三編,上編考察德性思維的圓融形態,同時也是孔門心性自覺的重心所在。前三章皆以陰陽五行觀念為中心。首先是在孔子求仁工夫前提下考察孔門德性論的基本內容,在此基礎上闡述三達德、五常的形成機制,由此揭示了兩類四種五行說。第二章嘗試在道—德或天—人框架之下揭示天道五行與人道五常(行)之間的對應關係,並經由荀子對思孟五行的批評,揭示雙方思維的差異所在。第三章通過考察通行本《周易》的經典化過程,揭示其背後的經學理據。第四章首先通過禮樂、易學與心性領域的互通,提煉出經學“備物象德”這一根本機制,在此基礎上探討早期經學以周公、孔子為中心的雙核系統,以及孔子之所以為聖人的理據和意義。其次,從思維角度還原同異、本末、動靜、陰陽等德性範疇的基本內涵,藉此呈現經學的具體思維方式。最後,對戰國晚期經學備物論的若干形態作了鳥瞰,這是漢代經學的真正起點。
中編考察在與知性思維相互辯難的過程中,經學在心性結構上的各種變化。第五章以語言及名學為對象,鳥瞰商周以來知性思維滲入經學的歷程及內在機制,在墨辯、名家等學說的映襯下,對孔子、孟子、荀子的語言及名學觀念作了具體考察。第六章以不同的教化目標為中心,分析先秦諸子人性論的基本結構,從德性、知性、材性、可能性的綜合立場全面審視先秦各種人性理論的邊界與意義。
有了對德性圓融理境和現實狀態的理解,方能深入觀察經學“合外內之道”的規模與廣度。第七章以孔曾禮學及思孟心學為中心,討論經學在內聖方面的發展。第八章討論孔門德行科一系在外王領域的開拓,從政治學角度考察內聖外王的具體機制,並分析了儒、墨、道(黃老)、法諸家政治學的具體分野。最後一章從二十世紀流行的漢儒“以經術緣飾吏治”這一論斷切入,揭示歷史學家對漢代經學誤解的原因。同時經荀子禮學上溯,重新探討孔門的文、飾觀念,作為經學“合外內之道”的結穴。
作者简介:
邓秉元,本名邓志峰,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经学、中国经学史、思想史、史学史研究,著有《王学与晚明的师道复兴运动》(2004,增订本2020)、《周易义疏》(2011)、《新文化运动百年祭》(2019)、《孟子章句讲疏》(2022)等,主编《新经学》。
目录:
導言1
一、 對中西思維差異的幾種典型理解3
二、 作爲人類理解方式的德性21
三、 德性與知性的歷史變奏36
四、 一體性與公共性:現代語境下的内聖外王45
五、 本書的基本結構57
上编德性論
第一章德性與工夫
——孔門工夫論發微65
弁言65
一、 孔子之求仁67
二、 釋三達德76
三、 五常與易道84
第二章五行觀念之自覺
——思孟五行説新論95
引言95
一、 陰陽五行新解99
二、 天道與人道:德性論的兩個層次106
三、 兩類四種五行觀110
四、 荀子的思孟五行説116
五、 誠意與“聖之思”:思孟五行的内在張力121
第三章由巫史到孔子
——陰陽五行與《周易》文本的經典化127
引言127
一、 不同流派的《周易》觀130
二、 經傳一體性與孔子易的再發現136
三、 文王易的憂患精神143
四、 伏羲易與易學系譜的自我建構151
結語157
第四章備物、象德、盡性與陰陽
——孔門德性論的内在展開159
一、 禮的“備物”觀念163
二、 《樂記》的“象德”思想171
三、 備物、卦德與《周易》之確立183
四、 窮理盡性:孔門的新聖人觀193
五、 德性論的若干基本範疇206
餘論戰國、秦漢的各種備物之學225
中编人性論
第五章知性思維在儒家内部的發展
——早期經學的名辯思想235
一、 名學的兩個淵源238
二、 孔門言語之學250
三、 孟子的齊本、知言與比類264
四、 非相:荀子的辯説觀277
五、 解蔽:荀子的知識論285
六、 荀子的“正名”之學302
第六章人性與教化
——德性、知性、材性與可能性314
一、 人性何以成問題?315
二、 性有善有不善333
三、 戰國初年的幾種新説340
四、 性善説之成立358
五、 材樸與性惡:荀子人性論的疑難370
結語385
下编合外内之道
第七章何以内聖
——孔曾禮學與思孟心學389
一、 三達德:孔門弟子的德性分野392
二、 周禮:“郁郁乎文哉”404
三、 返本、復性與隨時:孔門新禮409
四、 曾子的孝道與禮學424
五、 竹帛《五行》與子思的“靜思”之學434
六、 心性合一:孟子的盡心、養氣與知言451
第八章如何外王
——“絜矩”以“正君”464
一、 絜矩與“直道”467
二、 禮的“施報”觀念473
三、 孟子論道揆、法守482
四、 法數—名實—勢:古典政治學的基本架構493
五、 “術”:晚周諸子的政治分野509
結語541
第九章“以經術緣飾吏事”
——早期的經學、禮教與政治543
引言543
一、 “以經(儒)術緣飾吏事”548
二、 荀子之“飾以成文”553
三、 孔門的“文”、“飾”觀念562
結語568
後記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