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著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最新著作 > 正文

孙青 | 《知识的秩序与环流:甲午战争早期史叙的知识史考察》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2-07      点击数:



知识的秩序与环流:甲午战争早期史叙的知识史考察

作者:孙青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甲午战争期间及战后近三十年内(1894—1920),全球范围以中、日、西文书写的早期战争史叙,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各国官、私叙史活动及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知识史脉络,将讨论的焦点从战争转投向战史,从史实重建转移至知识的秩序与流转,从东亚三国及东西方的跨国空间中,考察有关近代战争的知识的生成机制、基本形态及流转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近代东亚知识生成的主要特征及新动力。

作者简介:

孙青,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知识史、东亚文化接触问题及与此相关的近代制度与社会转型,著有《晚清之“西政”东渐与本土回应——中国现代“政治学”建立的前史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目录:

引论/1

一 甲午战争早期史叙的生成/2

二 甲午战史研究:在历史经历与历史叙述之间/5

三 在知识史脉络中定位战史/8

第一章 日常行政与清季甲午战争官方史叙/14

第一节 复调共述的馆阁书史机制/15

第二节 战时文书流转与战事入史/19

第三节 劝忠赐恤与甲午战争官修诸传稿/42

第二章 清季民初私修甲午战事史叙/78

第一节 战后私修的战辑与战纪/79

第二节 私修战史文本的形成/82

第三节 私修战史的副文本/86

第四节 清季民初甲午战史的空间线索/90

第三章 中国以外的汉文即时甲午战史/100

第一节 日本近代汉籍与甲午战争史叙/101

第二节 朝鲜半岛的汉文战史/118

第四章 和文即时甲午战史/133

第一节 明治日本的官方战史书写/133

第二节 明治日本的非官方战争史叙/144

第五章 西文即时甲午战史/181

第一节 日本人的西文书写/181

第二节 西方世界的史叙/184

第六章 东亚战争史叙的近代转变/203

第一节 清朝中国的“纸上谭兵”与战史脱范/203

第二节 明治日本的战史课程与大战修史/251

第七章 甲午战史译写与东亚近代知识空间/267

第一节 参战与观战:战时报道与官方情报译写/267

第二节 日译西文、汉文甲午战史及中译日文战史/276

第三节 节战史译写:东亚近代知识空间缔结之一环/284

结语:成为“知识”的近代战争/287

一 甲午战史的知识史考察/288

二 近代知识史的新动向/296

参考文献/301

附录/322

一 参谋本部编《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全八卷目录/322

二 明治日本公开出版的甲午战争写真册大致情况/334

三 The War in the East:Japan,China,and Corea全书目次/343

四 蒋湘南《书刘天保》/345

后记/347


后记:

搁笔之际,思绪万端。朋友们说,恭喜!终于!现在……至少可以去喝一杯了吧?可是,那种“告一段落”时理该出现的如释重负感却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心头鹿撞、忐忑难宁。似乎有些话如果不写下来让它们外化掉,一切就没法真的在凝视中告一段落。如果说任何形式的公开写作到后来都不免会有预期读者,从而平添出一些期待,那么这本小书未来又将有怎样的遇合呢?此刻缠绕在心中最大的不安,可能就是这个。从个体经历来说,学术性写作最初往往出于非常私人的需求。在日常工作的阅读、思考、学习、讨论和教学中遇到了想要记录的点点滴滴,从页边涂鸦、随手笔记到资料长编,然后变成某个会议的论文或者一篇须尾齐全、格式规范的“草稿”,再然后或许就留在文件夹里,持续那种“未完成”的状态。直到遇见合适的机缘,或者获得特别的动力,修剪打磨,反复夯实,最终得见天日。这种随时看天挖坑,坑满种花,花落收果子的劳作方式,满足的无非自己治学中的“对象化”需求。写出来,以便正视、打量和校正。收成自然有一搭没一搭的,却又似护住了某种好奇和敏感。获得的三五斗,虽未深想到底能给读者什么,但确实一步一步推着自己往前走了。有迹可循,有案可查。若有读见者,便是同行人。直到有一天,突然感觉到这样的节奏不再合适了。困难和变化首先来自社会角色。从一名学生变成了领工资的从业者,又从一个除了吃饭睡觉可以任性支配所有时间用于“治学”的人变成了一个需要承担责任的母亲。于是,突然发现,在控制时间、合理分配精力、工作断点再续、思维持久度和耐力等方面,自己都几乎是一片空白。不再能整天泡在图书馆,不再能一写就连续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不断,还怎么继续松弛积累,突击写作?换言之,要如何才能将读书与治学再次日常化。它应该是日复一日的生活,而不再能是一场场需要特别动员的战役。其次是日益理解前人所谓“学问”乃“商量培养之事”。专业、严肃、有效的学术进步需要在一个良性沟通的共同体里进行。思维需要被对象化,意见需要去熟悉化。即使可以尝试和微信“文件传输助手”对话,但批判性的意见和以共识为基础的激励究竟无法自足。然后,抬起头来,发现人类大环境中的读写壁垒、语言障碍等似乎已经可以轻易突破,但信息茧房、学科畛域似乎又将一个个科学共同体划分为更小的区块,新的意见巴别塔好像又竖立了起来。我们还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找到沟通、交流与达成共识的基础吗?或许,其实我仍然不确定,写作这本小书能给它未来有幸遇到的读者以何种具体的收获。但对作者而言,写作过程本身,在她面对上述两种困难时给予了信心与启迪。那就是,学术工作者需要良性互动的群体,找到共识性的范式、问题意识并对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有较为清晰的认知、界定、持续关注和探索。问题的关键其实是,需要重新找到讨论得以真正展开的基础,因为我们确实需要彼此。这本小书在酝酿、材料收集、问题析出、写作等的漫长过程中,不断得到各种帮助和激励。学术背景各异的师长们从科学史、知识史、语言接触、东亚研究等角度不断锐意进取,创造并解决着一个个具体而微的问题;同门们逐渐从学有专长步入对“遽密深沉”的追求,给予了笔者十分具体的启发、教益和信心。除此以外,因为相似的兴趣,便有幸与跨时段、跨领域、跨学科的优秀同行相识相交,在收获友谊的同时也得到了最强的辅助。知道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不懂的材料、不知道来龙去脉的文献、图片、理论问题可以去向谁求助,从而得到无以名状的安全感。解决问题和学习的过程虽然不时会收到促狭的揶揄、善意的怜悯或痛心疾首怒其不争式的喟叹“你连这个也不知道?!这是常识啊!”,却又因此而乐趣无穷,快乐弗及。甚至在此刻想到那些当时情形,还几乎要笑出声来。因为这本小书的主题,笔者对知识的形式问题较为留意。因此也很清楚,学术性写作极少是能被高度抽离于具体形式来呈现的。甚至,形式本身就是学术创造的一部分。私人化的思考、观察与探索,最终能以一种规范的形式进入共同体的视野,离不开曾帮助它们进行规范性打磨的专业编辑者的智慧。实际上,规范与标准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共同体共识,而学术编辑则是规范的执行人。这部小书的责任编辑及其中有些章节独立发表时的期刊编辑们,都是这个共同体最重要的成员之一。最后,当然是读者。这本小书的一些章节曾以稍为简洁的形式先期独立发表,也有一些在某些公开的讨论会中做过各种形式的口头发表。至今难以忘怀,打开邮箱,收到读者来信时的惊喜与悸动。随后往复讨论,细致建议,只论文章,不及其余。那种恳切、直率与拳拳爱护,实在很难想象是发生在完全陌生的两个人之间。除了用共同体纽带来解释,又将何以定义这种珍惜?因此,唯愿这本小书可以是一只投向时间长河的漂流瓶,封缄一段恒河沙数般的人类经验与思维痕迹,等待它再被振响共鸣音符时的神奇遇合吧。

2024年10月27日于缓节安歌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