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正文

课程回顾:2024年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国际暑期学校课程“跨国视野下的一战历史”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9-06      点击数:

2024年8月26日至8月29日上午,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杰伊·温特(Jay Winter)在复旦大学光华楼讲授课程“跨国视野下的一战历史”。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复旦大学等校的四十余位师生参与此次课程。

第一讲:爆发与僵局

本节课探讨了一战的起因及其全球影响,强调了这一冲突如何成为战争史上的转折点,特别是在全面战争的概念下,士兵和平民界限的模糊性导致了对平民的广泛暴力。温特教授播放了由他自己组织制作的纪录片《The Great War and the Shaping of the 20th Century》的第一集,强调在感受历史情感与理解历史事实之间取得平衡的重要性。教授深入分析了欧洲列强因技术发展和领导人对战争形态的错误估计导致的大规模伤亡,并探讨了战争后果,如帝国崩溃与革命运动的兴起,也提到了一战对当时的俄国和中国的影响。

课堂互动节选

学生提问:和平倡导者在战争期间是否被视为叛徒?

教授回答: 1915年,国际妇女争取和平联盟的成员曾尝试与领导人对话,但她们的声音被轻视。当时普遍认为妇女无法像男性那样理性地参与政治决策,虽然她们没有被视为叛徒,但在战争期间,和平主义者的声音往往被忽视。尤其是在欧洲,和平主义被看作是对国家动员的背离。唯一例外的是俄罗斯,和平运动与革命紧密结合,才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这表明,社会对和平倡导者的态度在不同国家和背景下存在差异。

第二讲:全面战争与种族灭绝

本节课分析了全面战争(Total War)的特点,并用几个要素定义了全面战争:巨大的参战与伤亡规模、模糊的军民界限、仇恨宣传、资源的全面动员等。温特教授指出,一战是信息战,各国都为自己的参战寻求正当、高尚的理由;来自民间自发的、自下而上的宣传通过图像等更具冲击力的视觉手段来传递仇恨情绪。工业化不仅重塑了战争的面貌,也重新定义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技术的发展令一战的战争形态与19世纪截然不同,在轰炸中牺牲的战士的遗体或残肢无法被寻找到。温特教授探讨了人们没有遗体和遗物的情况下展开纪念与缅怀活动的方式,强调种种方式的核心目的都是如何在不美化战争的前提下铭记、怀念牺牲者。

课堂互动节选

学生提问:制作历史纪录片与书面形式的历史写作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教授回答: 纪录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叙事方式极为精炼。观众主要依靠图像来理解内容,文字和旁白起到辅助作用。声音和音乐的选择也能增强情感表达,但使用时需谨慎,避免分散观众对图像信息的注意力。纪录片通过视觉呈现历史,提供了一种更加直接且感性的体验。

学生提问:宣传中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有什么区别?

教授回答: 视觉宣传的影响力远超文字表达。战争期间的情绪传播主要依靠图像而非言语。缺乏图像证据的暴行往往更能激发公众的想象力,而性别与种族问题通常成为仇恨宣传的核心元素。在“自上而下”的宣传中,国家利用这些视觉工具塑造公共情绪,而“自下而上”的宣传则更多源于群众对战争的感知和反应。

第三讲:战争的转折点与革命之路

本节课聚焦于战争的转折点,探讨了士兵的极限、心理创伤(弹震症等)以及俄国革命对战争的深远影响。温特教授分析了士气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并展示了凡尔登战役等四场规模和时长都超乎寻常的战役如何将士兵推向极限。在课堂上,温特教授还探讨了1917年俄国革命及其引发的兵变与随之而来的欧洲民族自决运动,指出1917 年是一系列新的历史挑战开启的时刻,它是反对和支持布尔什维克秩序的力量之间内战的开始、是非殖民化长征的开端;亚洲战争史被带入世界历史叙事的中心。温特教授还提及四天的课程有无法深入的问题,例如女性在战争中的参与。例如,从妇女权利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话,女性在战争期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工作和生产自由,但在战后被迫让给从前线归来的男性。

课堂互动节选

学生提问:一战后,参与兵变的士兵遭遇了怎样的对待?

教授回答:一战结束后,许多参与兵变的士兵经历了重新评价。一些在战争中被判有罪的士兵后来被视为合理的反抗者,他们的故事逐渐被融入到关于一战的历史叙事中,成为战后反思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士兵的经历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也揭示了战壕中兄弟情谊的深厚纽带。

纪录片中遭受弹震症折磨的士兵(课程学员任睿欢摄)

第四讲:战争的延续

本节课审视了一战停战协议签订后的世界,探讨了民族国家体系的建立、种族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兴起。教授指出,战争后的暴力不仅延续在战场上,也蔓延至平民之间;例如,从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斗争延伸而来的内战暴力也导致了平民之间的厮杀和大量死亡。课程还讨论了难民危机、国际援助以及一战战胜国间的博弈,尤其是日本对中国山东的争夺。温特教授指出,一战史不是将军的历史或军事运动的历史,而是士兵的历史和他们为什么战斗。政治和军事史必须存在,但历史不止这一个维度,社会史、文化史等等聚焦于更广泛的人群、更多样的议题的研究路径也很重要,人们如何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历史关照的核心。温特教授讲道:“我们今天所经历的是人们曾经经历过、曾经思考过的问题。我们在历史上并不孤独,我们已经成为我们创造的世界的一部分。”

课堂互动节选

学生提问:不同国家的人们如何形成共同的历史记忆?

教授回答:记忆往往在小群体中形成,也可以扩展至大群体。我不认为国家层面能真正形成统一的记忆,而跨国记忆更多是由跨国群体共同创造的。教育在这种记忆传递中起着关键作用,正如我们在这门课中通过纪念和历史分析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历史。这不仅仅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还需要我们去感受曾经发生的历史。

课程结束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历史学系主任助理欧阳晓莉教授代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向温特教授赠送了纪念品。随后,温特教授与欧阳晓莉教授合影留念。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向全程参加“跨国视野下的一战历史”课程的老师、同学颁发了结业证书。温特教授同所有参与课程的师生们合影留念。至此,2024年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国际暑期学校“19-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全部课程都已顺利结束。

撰文:复旦大学 骆倪缘 董静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