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学专业强基计划招收对历史学有切实专业志趣的优秀学生,旨在培养历史学专业理论素养深厚、具有创新研究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专门人才。历史学专业强基计划由历史学系承担培养工作,单独编班。
一、基本情况
(一)学科和专业简介
历史学系是复旦大学最为悠久的系科之一,1925年正式建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学科力量大大增强,形成了一批具有优势特色的专业方向。老一辈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周予同、陈守实、耿淡如、顾颉刚、陈仁炳、王造时、谭其骧、胡厚宣、蔡尚思、杨宽、章巽、田汝康等长期在此任教,培养了胡绳武、金冲及、裘锡圭、黄永年、金重远、朱维铮、姜义华等一批杰出的历史学者。1981年获批三个国家首批博士点,1994年入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996年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成为国内首批五家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
历史学系有中国史和世界史2个一级学科。中国史学科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6个二级学科;世界史学科下设史学理论及外国史学史、世界上古史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4个二级学科;并设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博士后流动站。
历史学系秉承优秀学术传统,育人成效卓著,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持续上升,师资队伍尤其是年轻师资实力雄厚,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服务社会水平持续提升。2018年,中国史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计划。中国史学科入选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历史学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2022年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中国史学科蝉联A+,世界史学科获评A-。
(二)师资队伍
历史学系师资队伍强大,承担教学科研工作师资7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9人,占全体教师比例的54%,包括文科资深特聘教授姜义华、葛兆光,教育部一级教授李剑鸣,“长江学者”黄洋、章清等,以及青年长江学者和国家“万人计划”学者多人,马工程教材首席专家2人,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1人,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
(三)培养特色
复旦大学历史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基础深厚、师资力量雄厚,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重视国际化科研与教学。依托复旦大学文社理医工兼备的整体学科优势,在高水平通识教育与大类招生与培养的基础上,既强调打牢专业基础,又注重跨学科交叉训练。
(四)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
历史学专业依托教育部重点基地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基地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文史研究院、全球史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充分利用复旦大学丰富的多学科、跨学科资源,坚持开展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对学生开展个性化培养,为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研究创造条件。
历史学专业以本科生研究项目为抓手,以学术研究促拔尖培养:充分利用学校的本科学生学术研究支持计划莙政、望道和曦源计划,积极鼓励和支持优秀学生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主动从事学术研究。通过全额资助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四校本科生论坛、师生学术沙龙、读书班等方式引领学生近距离接触、亲身参与学术研究,尽早发掘潜能,令他们更早地站在更高的学术起点上。
历史学科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搭建一系列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进行高水平学术交流合作与研究,同时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新模式,加强拔尖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复旦历史学科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京都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海外一流大学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人才培养和合作研究机制。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一)培养目标
复旦大学历史学本科专业具有优良的传统,是我国最重要的历史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历史学家,定位于继承优良学术传统,建设世界一流历史学专业。“强基计划”旨在培养理论素养深厚、具有创新研究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专门人才。通过固基础促拔尖的培养途径,努力培养具有深厚学养和家国情怀的青年学子,能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未来历史学家,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办法
强基班学生实行动态管理,每学年结束时进行学业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成绩、荣誉课程学习情况、历史志趣、综合素养等。未能通过学业考核的同学须退出“强基班”进入普通班。主动退出和考核不合格退出的学生,进入历史学专业普通班,无法获得“本研衔接”的转段资格,且再不享受校内转专业和推免资格申请资格。
(1)主动退出强基班:强基班学生在每学年结束时,可以向院系主动申请退出强基计划,经院系初步审核之后,报请学校教务处审核通过。
(2)考核退出强基班:第4学期和第6学期结束前,历史系“强基班学生培养工作委员会”将对强基学生进行学业考核,针对已修读课程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主要包括是否修读过荣誉课程,是否有不及格问题以及平均绩点是否过低等。
(3)普通班学生补录强基班:在强基班有缺额的情况下,同专业普通班学生可在第4学期学期末向系里提出申请进入强基班,经系“强基班学生培养工作委员会”考核通过,可补入强基班。
(三)本研衔接的办法
强基计划学生通过第三学年考核将获得转段资格,在本科毕业并顺利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后,可转段至我校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攻读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学位。获得转段资格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术发展兴趣,申请至本校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和文史研究院的相关专业。
同时,在学校统筹安排下,获得转段资格的学生也可以跨学科申请并填报本校相关院系、专业的直接攻博生或硕士生。如接收单位有考核要求,则应遵守并参加该单位组织的各项考察活动。各院、系、所接收“强基计划”学生名额,在学校统一安排下动态调配。研究生阶段转段具体招生专业和计划以转段当年学校公布的工作方案为准。
三、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
历史专业强基计划学生毕业时须满足通识教育课程(含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专项教育课程)40学分、专业培养课程77学分(含社会实践2学分、学年论文1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和荣誉路径课程(或以历史学专业为主的跨学科学程路径)的修读要求,总学分不低于137学分(含实践学分不低于21学分;含美育学分不少于2学分,其中至少在“美学和艺术史论类”或“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课程中修读1学分,并至少参与一项艺术实践活动;劳动教育不少于32学时,并满足劳动周教育要求),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四、培养方式
1、实行全面导师制
为每位“强基计划”学生配备一对一的“学业导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自主选择“学业导师”,保证学生在学业安排和规划方面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积极鼓励和支持优秀学生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主动从事学术研究,引领学生近距离接触、亲身参与学术研究,以尽早发掘潜能,令他们更早地站在更高的学术起点上。“学业导师”亦可根据学生学习研究兴趣的调整,动态调整。
2、小班化教学
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将单独编入“强基班”,从大一进来就进入“历史学专业”,不再进入“历史学类”参加分流。在培养路径上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专业进阶或荣誉项目,注重小班化教学与培养。
3、本-硕-博衔接
“强基计划”旨在培养有志于历史研究的未来学者,因此“强基计划”的学生推免攻读研究生的比例与普通班相比将会有较大幅度提高。大三暑假通过“夏令营”方式选拔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将能在大四的两个学期修读历史学系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实现本科与研究生培养课程衔接、学术研究衔接、学位层次衔接,减少重复,促进连续性学习和知识积累,进一步强化基础学科的基础训练。
“强基计划”学生硕博阶段除可往本学科深造发展以外,还可往学科交叉方向深造发展,尤其鼓励学生往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深造发展。
4、科研平台育人机制
复旦大学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培养主力在历史学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和文史研究院等相关科研平台的科研人员共同承担教学育人职责,积极讲授本科课程、指导本科生科研项目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
5、国际交流
复旦历史学科志在建设世界一流历史学科,我们充分利用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开设全英文课程,切实推进“强基计划”学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历史学科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联合培养本科生,使每一个符合出国交流条件的“强基计划”学生少则有一个暑假,长则有两年的海外高校学习机会,邀请国外高水平师资到复旦讲课等方式,提升“强基计划”学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为“强基计划”学生接触世界科学文化研究最前沿、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创造条件。
五、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40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专项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要求修读25学分,含思想政治理论课19学分,七大模块课程6学分(每模块最多修读1门课程),课程设置详见核心课程七大模块和历史学专业修读建议。
专项教育课程:要求修读15学分,课程设置详见专项教育课程和历史学专业修读建议。
2、专业培养课程(77学分)
专业培养课程包括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教育课程。
大类基础课程:要求修读人文类基础课程15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修满9学分(课程为“中国文学经典”、“中国古代文明”、“哲学导论”、“逻辑学”,其中“哲学导论”、“逻辑学”二选一),选修课程中修满6学分。(其中必须修读“史学原典导读”,不得选修“世界文明史通论”和“近代的世界”)。课程设置详见大类基础课程和历史学专业修读建议。
专业核心教育课程:要求修读62学分,设置如下:(1)必修课(58分),(2)限定选修组(三选二,修读4分),
3、荣誉项目选修课程、跨学科学学程与专业进阶课程
要求在本专业荣誉项目选修课程、以历史学专业为主的跨学科学程与专业进阶课程中至少修满20学分;如走荣誉项目路径,须在荣誉项目选修课程中至少修满12学分,如走跨学科学程路径,须至少修满1个学程。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类课程,学年论文/毕业论文。
六、配备保障
1、组织保障
成立“强基班学生培养工作委员会”,负责审核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规范学生申请、考评和进出机制等,并组织对强基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进行考核和跟踪评价。为每一名强基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学业、科研、社会实践直至就业等各方面的成长情况,定期向学校汇报。
2、经费保障
除学校下拨的教学经费外,历史学系将从“双一流”建设和“高峰计划”建议经费中,拨出“强基班”学生培养专项经费,为荣誉课程建设、本校教师绩效、外聘专家酬金、学生课题研究、学生出国出境访学与暑期交流、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3、师资保障
复旦大学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培养主力在历史学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和文史研究院等相关科研平台的科研人员共同承担教学育人职责。多年来,历史学系坚持教授100%为本科生开设课程、指导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通过绩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投身本科教学与培养。
4、政策保障
“强基计划”学生优先享受校、系级的各项出国交流计划。优秀毕业生,优先推荐免试研究生。
本培养方案随教育部和学校具体政策变化而适时更新,解释权归历史学系“强基班学生培养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