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全球知识史工作坊——以医学、技术与工艺为中心”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1-14      点击数:

2024年12月6日至8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举办“全球知识史工作坊:以医学、技术与工艺为中心”的青年学生交流研讨会。本次工作坊延续2023年5月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举办的工作坊模式,采取硕博学生汇报发表的形式,邀请相关领域内专家学者进行专业点评,这不仅有益于正在学步阶段的学生完善自己的研究,同时能够促进秉持不同方法、具有不同视角、关注不同课题的学生相互取长补短。

本次工作坊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专门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全球史、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系和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召集,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20位青年学生共聚上海,围绕全球知识史视角下的医学、技术与工艺等主题展开探讨学术研讨,就医学知识与权力、疾病知识与民族建构、地图知识与帝国权力、疾病与性别、中医科学化、医家身份建构、医药关系、医学政治和卫生统计等诸多议题进行讨论。工作坊同时邀请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德国图宾根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14位专家学者与会,为汇报的青年学生指点迷津,充分体现了工作坊金针度人的学术宗旨。

本次工作坊共设2个会场,6个分论坛。

主会场氛围2

1901分会场热烈交流

分论坛一:医学与社会文化:身份建构、知识转型与话语实践

第一位发言的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曹宇明,她以《西儒之学成儒医:再论王宏翰的会通之学与身份建构》为主题进行汇报。文章认为以往学界对于王宏翰的西学知识能力评价过高,同时因未能跻身精英医家,王宏翰深陷身份焦虑,其本身尝试通过自我标榜“西儒”身份以及撰写家族传记来提升地位,但终究未获认可。南开大学余新忠教授强调要清晰认知王宏翰所处的时代为中西医皆汇而不通的阶段,并警惕对历史人物过度贬斥和抬高西学地位的倾向。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史和医学史系的陈昊老师指出该论文存在着不连贯的地方。复旦大学历史系刘小朦老师建议不要将王宏翰的身份建构放在开头,以免文章重点倒置。

曹宇明同学发言2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史和医学史系硕士生吉祥由科学、宗教与民族建构三个层面探讨了回民“割礼”的卫生性。在近代宗教与国家的双重压力下,回民精英转而以“科学”为话语工具,重新定义割礼为“卫生”实践,这一策略既巩固了回民族群认同,亦证明了回民传统与现代卫生体制的兼容性。余新忠教授认为回族有很多显著的身份标识,割礼并不是穆斯林最显著的标识,其蕴含的历史讯息还需进一步挖掘。陈昊副教授指出可以加强对于核心历史事实的清理,山东中医药大学的王振国教授提示不能过于代入穆斯林的语境,刘小朦老师则指出理论的引用要与文章的论述熨贴。

吉祥同学发言

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向亚军借助史料重新考订了清末民初药业的知识整理活动,她指出这些活动体现了中医药群体从传统经验出发探索近代化转型的努力。陈昊老师对文章的理论框架提出疑问:如果研究的时段后移,边和医药分业框架的有效性还剩几何?刘小朦老师建议进一步精读史料,同时论文写作要增加冲突与张力。王振国教授从宏观层面强调要把医药分业放在制度化建构的大背景下。曼彻斯特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中心的张蒙老师提示如果把研究放在全球史的视野下,更能凸显中国的独特性。

分论坛二:医学知识的跨文化传播与在地化建构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胡冬敏基于档案文献、西人笔记日志,医学报告等原始文献,重新梳理了中国人痘法西传英国和法国的史料、叙事路径。浙江中医药大学的郑洪教授肯定了文章在材料上的推进,并提示要关注全球视角下痘法传播的多源性假设。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的庞境怡老师建议在文章结构中增设小标题以提升逻辑清晰度,而张蒙和刘小朦老师指出题目中的“旅行的概念”与文章的实践内容存在错位窄化。

南开大学中国史硕士王琛佳探讨了梅毒的现代医学知识与民族复兴思潮的结合。郑洪老师建议改进写法,庞境怡老师提示可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梅毒书写展开。张蒙和高晞老师进一步追问梅毒知识和强种观念的关联逻辑及建构主体。陈昊老师建议加入性知识在民国演变的讨论,以突出梅毒的特殊性。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刘旭东以《近代中医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分类——以王慎轩《中医新论汇编为例》为主题进行汇报,他认为王慎轩致力于推动中医科学化,并通过采用生理、病理等西医分类方法来构建中医知识体系,同时王慎轩尝试在分类体系中加入“哲理”板块,力求将气化、阴阳五行等中医特色知识进行科学化解读。郑洪老师认为该书仅哲理部分具有特色,其他内容系统性不足。庞境怡老师建议行文措辞更为婉转;高晞和余新忠教授同时提示中医系统化与分类的区别,并建议将研究置于民国整理国故运动的历史背景下。

分论坛三:边疆与跨文化视角下的医学进程与基础设施建设

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生李奕潮基于福柯“知识/权力”理论批判现有殖民医学的疯癫研究,并以巴达维亚华人医院为例讨论跨文化地域中的“疯人”和疯癫观念及其治理。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的任轶老师认为应减少理论预设,更多探讨“疯癫”本身的具体表现;陈昊老师则建议反思理论框架在本地研究中的合理建构问题。

李奕潮同学发言

复旦大学博士后马天辕选择贵州近代首个公立医院院长邓光济在国府主政后涉嫌“贪污”被撤职的过程为研究对象,探讨边疆社会的医学发展特质。图宾根大学中国研究系的黄菲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王程韡教授建议借鉴港口医院研究模式,挖掘贵州省立医院的历史细节;任轶老师建议突出邓光济的多重身份及其社会交往背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徐冠勉老师则建议关注西医与巫医的调适问题。

马天辕同学发言

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胥峻峰以近代地方权力为视角,展现中国首个自主设计的泸州洞窝水电站所体现出国人对电力建设与国家命运的思考。任轶老师和徐冠勉老师提出应当加入当地乡族力量和社会组织以讨论基础设施建设在地化过程,并重点描写边疆地区在资源不足情况下如何维持水电站的运行。

胥峻峰同学发言

分论坛四:近现代医学史中的知识变迁与性别权力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肖馥莲梳理了皇甫谧从魏晋文人到针灸学奠基人的形象转变历程。黄菲教授建议对皇甫谧形象的讨论要安置在本草派与针灸派的脉络分析中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赵婧副研究员强调应聚焦一个具体形象以展现历史张力;刘小朦老师则建议补充《针灸甲乙经》的文本分析。徐冠勉老师则提供了新的视角,认为可以更关注地方上对于皇普谧的建构。

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肖鸣浩分析了“鬼胎”由传统病症向现代“葡萄胎”医学概念的转化,揭示了女性身体与权力结构间的互动。文章指出,这一转化不仅改变了对女性疾病的医学解读,也强化了现代医学对女性身体的控制。王振国教授从医学角度提示“鬼胎”涉及肿瘤与畸形问题;黄菲教授认为需注意“葡萄胎”概念的近代性;赵婧老师建议结合女性性解放和社交扩大的社会背景,深入挖掘与“鬼胎”相关的解释空间,同时更精细地解读史料。

分论坛五:知识的流动与重塑:空间、文化与卫生的历史叙事

北京大学世界史博士生方玥汇报的论文为《图绘缅甸:1795 年汉密尔顿奴隶地图的多重转译》,她以1795年由弗兰西斯·布坎南-汉密尔顿博士收集的缅甸地图为案例,探讨了地图的多重转译过程及其文化与政治意义。王程韡老师认为要避免“看图说话””式分析,张蒙老师强调需深入探讨“帝国性”与“等级”等关键概念及地图的读者对象,高晞教授建议增强地图政治性、协商性的讨论,并强化时空感。

北大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博士生廖元植探讨了四川出版商优先考量雕版归属而非西式版权制度的实践。他同时指出,四川与上海在版权制度推广上的差异,体现了中华帝国晚期社会的多元性及文化整合的局限性。王程韡老师认为需注意报纸性知识的可靠性,张蒙老师建议更聚焦版权问题,高晞老师提出四川的地方性特征尚未充分凸显,并建议深入探讨清议报在四川传播的影响,刘小朦老师提醒结论需更严谨,标题不要泛化。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辛豪认为肺结核引发的生理虚弱,不仅中断了陈果夫政治生活的连贯性,还削弱了陈果夫的政治履职能力,两者的层叠为陈果夫的政治仕途蒙上了阴影;在激烈纷繁的政争中,疾病成为了政治博弈的绝佳工具,陈果夫多次利用疾病隐身于政治的风波之后,或称病避险、或彰显抵触的政治态度。王程韡老师认为不要错用疾病的隐喻,张蒙老师提示需简洁清晰地展现观点,高晞老师建议从关键史料出发深化研究,辨析陈果夫病情真伪,刘小朦老师认为叙事需更具张力。

辛豪同学发言

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生郝晋京从知识史的视角重新审视内战前后美国卫生知识及理念的传播,研究揭示了卫生预防在医学和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其在医学技术尚未突破时的关键作用,且其影响延续至今日的公共卫生政策中。王程韡教授强调需凸显“通风”的重要作用,张蒙老师建议避免过度依赖过时文献,同时需更加聚焦战后美国卫生理念的转型。高晞教授认为应增强文章学术张力,刘小朦老师则建议文章写作更加通俗有趣。

分论坛六:知识体系的跨文化建构:农业、医学与统计的历史变迁

北京大学世界史硕士生高晓宇的论文《重农主义的南洋路径:以Pierre Poivre的越南经历为中心》探讨了法国殖民者如何在南洋建设植物园,并通过引入华南植物来缓解法国香料短缺。作者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古代农业思想如何影响法国重农主义学派,展示了南洋地区作为中西文化纽带的重要性。任轶老师建议深入挖掘道家思想的关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朱联璧老师则强调需补充法文文献,避免陷入全球史的英美中心主义。

高晓宇同学发言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林梦月以1930年协和医院解剖病尸被家属以刑毁尸体罪告上法庭而引发的社会舆论博弈为中心,探讨了近代中国法律、科学、伦理之间的互动。任轶老师建议从不同立场的报道中深入社会舆论,陈昊老师提醒作者考虑新闻叙事与事实之间的关系,提出应聚焦案件与修法的关联。

林梦月同学发言

南开大学博士生陈阿莉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如何将神经衰弱视为“美国病”,并借此塑造民族认同。陈昊老师和徐冠勉老师认为应谨慎思考“美国病”究竟是民族认同还是建构,避免被文本裹挟而丧失对世界的关切。朱联璧老师则提醒关注英国在此领域的早期贡献。

陈阿莉同学发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生李天泽回顾了民国时期留美学生的卫生统计方法和实践,及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何适应新的政治与社会背景。陈昊老师建议扩展比较视角,分析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统计学发展,任轶老师建议加强对1935与1965年特殊性的分析。

李天泽同学发言

高晞教授做总结发言,认为本次工作坊为青年史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充分交流的平台,展现了复旦、北大、南开在各自史学人才培养上的特色。余新忠教授表示明年工作坊将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主办。

高晞教授点评1



辛豪 马天辕整理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