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回顾:2024年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国际暑期学校“北太平洋世界的思想史: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与美洲之间的政治思想”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7-17      点击数:

2024年6月26日至6月30日上午,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石保罗(Pablo Blitstein)在复旦大学第六教学楼讲授课程“北太平洋世界的思想史: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与美洲之间的政治思想”。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哈佛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巴塞罗那大学、复旦大学等校的百余位师生参与此次课程。

第一讲:方法论思考:思想史中的时间与地点

本次课程分为五讲。第一讲为“方法论思考:思想史中的时间与地点。”石保罗教授在第一节课中介绍了中华帝国维新会在北太平洋地区的活动,并提出了研究方法上的挑战。在他看来,维新会领导人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计划与北美不同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他带领学生们讨论了如何将这一群体置于更大的跨太平洋政治和商业精英网络中,并深入研究了他们的思想与社会网络之间的关系。这些思考都涉及对实用社会学和概念史的更广泛讨论。

第二讲:保护国家、民族和教义

第二讲为“保护国家、民族和教义”。石保罗教授指出,在北美,维新运动的组织在知名学者官员、侨民组织领导人以及北美商界和政界精英之间建立了一个网络。他在课程中带领大家思考:他们在这些群体之间建立了怎样的关系,他们的言论又是如何根据不同情况演变或改变的?国家、民族和教义是他们公共话语中的三个关键概念,这些概念的内容是如何随着他们活动的发展而变化的?

第三讲:从考试到商业:跨太平洋精英的特殊性

第三讲为“从考试到商业:跨太平洋精英的特殊性”。众所周知,维新运动的两位主要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都曾接受过帝制中国的学术传统教育,并担任过清朝的文官。流亡国外后,他们不得不探索美好时代的经济现实。石保罗教授引导大家进一步思考:他们是如何利用以前的知识来适应新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他们赋予了企业、银行和公司怎样的政治角色?他们运用了哪些概念资源?更广泛地说,我们如何在中国帝制精英和北美精英的历史中理解他们的思想、社会和政治演变?

第四讲: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专制主义

第四讲为“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专制主义”。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在其政治言论中,经常将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话题结合在一起,但并不认同其中的任何一种。随着其组织需求的变化,他们对这两种“主义”的立场也发生了变化。石保罗教授带领大家思考:这种关系是如何发展的?它与 20 世纪初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变化有何关系?在课堂讨论中,还特别关注他们对“专制”统治形式日益增长的兴趣。石保罗教授指出,他们并不一定放弃自由主义或社会主义的主题,但他们重新定义了这些主题,倡导更加 "专制 "或独裁的社会和政治组织形式。

第五讲:墨西哥的“新中华”

康有为曾计划把中国农民工带到拉丁美洲,他把这个项目称为 “新中华”。课堂上讨论了这个项目是如何实践维新运动领导层的想法的?它与“维护”国家、民族和教义的思想有何关系?更广泛地说,它如何体现他们对世界秩序和历史演变的看法?石保罗教授指出,“新中华”计划体现了从墨西哥、美国到帝制中国等跨太平洋精英之间日益增长的趋同性,并暗示了他们对北太平洋世界看法的演变。

五讲课程结束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历史学系主任助理欧阳晓莉教授代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向石保罗教授赠送了纪念品。随后,石保罗教授与欧阳晓莉教授合影留念。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向全程参加“北太平洋世界的思想史: 中国与美洲之间的政治思想(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课程的老师、同学颁发了结业证书。石保罗教授同所有参与课程的师生们合影留念。至此,2024年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国际暑期学校“19-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第一期课程顺利结束。我们期待后续课程能使各位师友同仁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