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明清以来江南城市的发展与文化交流”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0-08-20      点击数:

2010年8月15-16日,“明清以来江南城市的发展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历史系主办,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内地及台湾、香港等地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大会共收到专题论文近40篇,反映了近年来明清以来江南史与城市史研究者所集中关注的课题,本次会议既体现了明清以来江南史和城市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又具有一定的学术前瞻性。

8月15日的大会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历史系邹振环主持,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杨志刚致开幕词。他在致辞中指出,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互动,大小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方面有着怎样的交流;特别是在明清以来江南城市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区域城市发展所显示出的同步和不同步的问题,都影响到后来江南城市的发展,这些对于我们今天城市发展所面对的问题,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也是复旦大学历史系主办这一主题研讨会的出发点。

在大会作主题报告的教授有日本关西大学松浦章、复旦大学樊树志、台湾中研院刘石吉、清华大学李伯重。他们分别就“清末上海与山东的大豆帆船贸易”、“江南市镇:乡村的城市化”、“上海走向海上:从青龙镇、十六铺到小洋山”等论题,发表了新见解。引发与会者较多关注的是李伯重的《“江南经济奇迹”的历史基础——新视野中的近代早期江南经济》。该文作者指出,很多学者认为当下“江南经济奇迹”源自1979年的经济改革、外资与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引进,其实这些非江南所独有,江南经济真正的优势在于该地区长期发达的工商业发展史,经济改革是给了江南一个释放其蕴藏潜力的机会。与会学者在讨论中都认为,造就江南经济奇迹的深层原因实在有进一步探索的必要。

15日下午起会议进入分组讨论阶段。分组讨论议程以江南城市为主题,分为“城市·文化交流”、“城市·江南经济”、“城市·图书文献”、“城市·社会人口”、“城市·社会交通”、“城市·文化演变”、“城市·历史事件”、“江南·近代上海”八个讨论单元。在八场分组讨论之后,会议还设置了专家论坛。来自日本的滨岛敦俊,台湾的巫仁恕、大陆的马学强、丁贤勇和仲伟民(清华大学),分别以“江南‘无’宗族”、“关于台湾城市史研究群落”、“城市史与上海城市史研究”、“江南史视野下的杭州城市研究”、“鸦片战争后茶叶和鸦片贸易与上海城市的发展”为题,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及本单位近年来的研究新动向。在分组讨论及专家论坛的过程中,中外学者各抒己见,真知灼见层出不穷,有些话题,诸如如何界定江南城镇范围、如何计算江南城市人口、如何看待江南宗族性质等问题,甚至引来与会专家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

在闭幕式上,朱荫贵代表复旦大学历史系向与会学者介绍了本系上海史研究中心的筹建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计划,强调了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在上海史、中外关系史、中国文化史、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江南物质文化史方面的优势,计划将江南史和上海史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拟将2012年的国际会议的研究主题确定为“江南史与上海史”。研讨会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之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