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5日15:00-17:00,北京大学历史系罗志田教授在本系光华楼西主楼2001会议室作了题为“一次宁静的革命:清华国学院的独特追求”的学术演讲。复旦历史系主任章清教授主持本次演讲。
罗教授首先从“国学”这一概念切入,指出概念的首倡者并不一定成为实际的受惠者,“国学”认同的模糊性时常体现为一种包容性,为各派学人留下相当广阔的诠释空间。清华国学院的情形即是如此,罗教授说明其中多名导师实为“东大”背景,与以北大等为代表的“新文化”阵营在文化取向上往往存在一定歧异。主办者吴宓等人将国学院定性为不颁文凭的“研究高深学术之机关”,旨在养成“为学术而学术”的人才,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在体制上,国学院力图兼采中国传统书院制与英国导师制,以糅合中西、新旧的方式纠正当时新学制造成的一系列弊端。其中尤值一提的是,采取教授学生长期住院(校)法,方便师生自由交流;表面上以其时流行的文史哲等西式系统分科,而实以教授个人治学取向为主,将传统因素潜移默化地输入新的体系。此外,在考试中设置会通中西的“普通国学”一部,体现出主办者作为传统“士人”的另一面,即超越学术的社会性关怀。然而这一社会关怀实又与国学院“为学术而学术”的本旨相矛盾,这一内在的紧张与上述几方面的理想主义倾向一起,遂造成了此次“宁静的革命”的迅速失败。罗教授最后总结说,一种新体制在未成形前便已成为权威体制,发生威权并产生保守倾向,这使得一切针对该体制的变革都显得困难重重,清华国学院的命运,就是这一深层困境的一次较为鲜明的展现。
主题演讲结束后,在场的复旦师生就清华国学院各主持者理念之异同,及国学院“蓝图”与实际执行状况之间的差异等问题与罗教授进一步展开互动,另有出版社编辑、媒体记者就学术与社会之关系等题目向罗教授提问,罗教授都一一做了回答。整场演讲中,罗教授谈吐从容风趣,不时引起阵阵会心的笑声,在轻松而不失严谨的氛围中使得不少听众对于历史与现实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徐佳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