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推荐候选人(文博系) 陆建松 教授

一、治学理念


陆老师的学术研究的主要特点有:

1、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他认为,文博专业是一个应用型学科,不能空对空,更要参与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个案中提炼普遍性问题,研究和找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解决办法。


2、重视研究现实问题

他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固然要研究基础理论,但更要结合专业特点研究现实问题,咨政育人和服务社会,为国家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建设服务。


3、重视科研和人才培养一体化

他认为,学术研究要和人才培育结合起来,即要通过科研带动教师队伍和学生的培养,通过教师队伍的壮大带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学科的建设带动人才的教育。


二、育人理念


   陆老师认为,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研究、如何运用知识;不仅要教学生学本领,更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有爱心的人,有责任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认为,老师一定要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任。他曾经有一次在全系大会上动情地讲:这些考进复旦的学生,从小到大,学习都很优秀,他们本人和家庭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们及其家人和亲友对复旦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我们当老师的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教会他们了什么?我们对他们尽责了吗?如果是你自己的子女,你愿意把他们放在这里学习吗?我们不能把学生当做我们的一张长期饭票,不能误人子弟啊!


三、陆建松教授简介


1、个人情况

陆建松 1962年8月出生 籍贯:浙江  学位:博 士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博物馆学/文化遗产保护管理


2、学术头衔

国家文物局专家库                            专家

中国博物馆学会                              理事

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学专业培训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展示委员会                  常务理事

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宣传委员会              理事

国家文物局“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展览”评审组  专家

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览评审专家组              专家


3、主持过省部级以上课题10项

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文物局课题1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得到李岚清副总理、钱其深副总理、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和文物局局长单霁翔重要批示。


4、主持过的社会委托课题 30项

主持中宣部1号工程“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国地震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良渚文化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等博物馆建设总体规划和展览设计项目30余项。


5、获省部级奖2项

第七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4年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奖。


6、著作和论文

出版《当代中国文物犯罪及其防治》等3部,发表包括《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东南文化》和《复旦学报》在内的论文110多篇


7、媒体采访

  3次接受英国BBC采访;2次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此外,接受过法新社上海分社、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纽约时报》、美国《华尔街日报》、加拿大《环球邮报》、《新周刊》、香港《南华早报》、瑞典《南瑞典日报》、香港电台电视部、《华人世界》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建设的采访。


四、教书育人的做法与成效


   陆老师是文博系的资深教师和元老,从1985到现在,他从事教学科研已经整整25年了。


   他是文博系上课最多的老师,近五六来,每个学期都至少给学生上3门课程。25年来,他一直坚持每学期为本科生上专业基础课。他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了10 多门课程——博物馆学概论、世界博物馆、博物馆经营管理、博物馆展览策划、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文化遗产导论、文化遗产管理制度与法规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中长期规划研究、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前沿、博物馆展示规划设计研究等。


   他深受学生们的喜欢,是文博系带研究生最多的老师,目前带博士生和硕士生近16名。


   他对学生认真负责。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他常常带学生一起出差,一起做课题,一起参与专家讨论会议;为了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条件,更好地指导学生,他专门租了办公室,不出差时,他几乎天天和学生在一起做课题,指导学生做研究;他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并为学生负担参加学术会议的所有费用;他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帮助学生修改和推荐论文发表,他的学生是全系发表论文最多的,其中一个博士生至今已经发表了近20篇论文和申请到1个省部级课题;他认真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修改开题报告和论文;他关心学生的发展,利用自己与国外大学的关系,热心为学生写推荐信,本系很多学生在陆老师的推荐下去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大学深造;他关心学生的就业,不仅帮助自己学生找到工作单位,而且也热心帮助其他导师的学生找到工作。


   除了学习上关心学生,他也在生活上热情帮助自己的学生。他每年拿出很多的钱,或资助学生生活,或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或支持学生考察和研究,或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


   陆老师是我系最勤奋的老师。他不是那种躺在教授头衔上吃老本的教师。他常常讲,作为教授,要对得起这个称号,要为社会做贡献,要为系里和学校争荣誉。所以,尽管他早已经是教授,但是近10年来他一直忙碌着,而且一年比一年忙。他说自己是个工作狂,连节假日也常常工作。他说因为自己喜欢做自己做的事情,觉得有意义,对社会有贡献,所以也不觉得累!平时,除了在学校教学科研外,常常奔波在外,不是做课题、评审项目,就是被邀请讲学,至今已被全国12个省的文物局邀请给全省的博物馆馆长或文物局长讲课。


   陆老师是我系最有成就的教师之一。他不仅是我系的学科带头人和校聘教授,更是全国文博界享有很高声誉的专家,是国家文物局的主要咨询专家。2001年来,他申请到并主持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在内的10个省部级项目,以及30余个社会委托项目。其中许多课题是国家重要的课题,例如《国家文化遗产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全国博物馆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他每年平均发表10余篇论文。此外,他参与了全国百余个博物馆建设项目的评审和顾问工作。复旦文博系今天在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研究领域能享有很高的声望,与陆老师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25年来的教学,使陆老师桃李满天下。目前全国文博界的许多领导,包括大部分一级博物馆的馆长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陆老师常常讲,他爱自己的教师职业,认为这辈子最明智的选择是做一位老师。他也很爱复旦,由于他在自己专业领域的成就和影响,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都曾对他发出过邀请,希望他去那里工作,但是他都谢绝了。

陆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热心、负责的老师,一位让我们学生从师德风范、学术成就都敬佩的老师,是我们心目中的好导师!


五、学生眼中的导师


1、“剧本大师”的半个侧面

                        ——记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陆建松教授


   “每周3天为各地的博物馆项目提供服务、参与设计和规划25家新博物馆、在第一线进行博物馆的‘布道’与调研——他身处中国博物馆建设的高潮期,目标是把中国的博物馆做成大片。”这是2007年《新周刊》专访陆老师时的描述,“剧本大师”一说也正来源于此。如今,陆老师依然忙碌在博物馆工作的第一线,只是这些数字已然不可同日而语。

(一)

   温州博物馆新馆、中国水乡博物馆、深圳博物馆改革开放史展览、上海农垦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浙江湖州博物馆、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杭州中国湿地博物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每一处都是这位“剧本大师”的创作的大片。而这些第一手资料也使陆老师的课程成为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博物馆之旅。信手拈来的中外实例,恰到好处地为我们讲述博物馆背后的故事。


   如果说这些实践只是一些点的尝试,那么陆老师所寻求的线与面上的革新,便把实践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这些年来,陆老师一直致力于博物馆建设标准化的探索。他总说,只有博物馆展览工程有章可依、有准可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博物馆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而《展览工程招标中形式概念设计的内容边界及其评审》、《陈列大纲不等于展览内容脚本》、《博物馆展览工程设计和制作控制亟待加强》等文,正是陆老师迈向标准化道路的坚实步伐。

(二)

陆老师虽然并不是纯粹的学院派,但他的为人治学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可贵品质——心怀国家,以天下事为己任。他曾说,如果我们这些专家都不能秉公直言,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发出应有的声音,那中国的事情真就做不好了。所以当他看到上海筹办世博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看到耗费巨大财力人力却将达不到应有的成果,看到一些“专家”和“领导”的无所用心人浮于事,他无法保持沉默。于是他秉笔直书,慨然陈述此中得失利钝,成一家之言,上书政府,终引起了高度重视。


   那么,在这过程中,他是不是想到不可避免地会因此得罪人呢?是不是想到可能承担的风险呢?是的,说没有顾虑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正如陆老师所说,做出抉择其实并不难,两相权衡,全靠一个公心,正所谓社会责任感,所以,要不平则鸣,要敢说敢做。陆老师并不会把这些事描述得天花乱坠,也不一定会认同笔者给他戴上“心怀天下”花环,但是,谁又能说在他平实的话语里,读不出那值得我们尊敬的精神意气?


(三)


   陆老师很忙。开头的那些数字只是他忙碌生活的一个缩影,他不仅忙着飞来飞去,忙着各地博物馆的建设,他更忙着每周与学生们的“约会”,忙着在三尺讲台上与我们分享他的智慧和人生,他说,这才是属于他的位置。同学们都知道,但凡有学业上的困惑,有学术上的要求,尽管去找陆老师,他总是来者不拒。


   或许你会说,教书育人本来就是老师的天职,不值得如此夸赞。我要说,如果说师之传道授业解惑不足为奇,那么能真正做到心怀学生的老师,当可称得上难能可贵。陆老师正是这样的师者。他总是设身处地地站在我们的立场上,强调学校除了一纸文凭还可以给学生什么?该怎么做才对得起这个“名校”的头衔?怎么为整个社会为每个家庭负责任地教育好每个孩子?他有时质疑,有时批评,有时甚至抨击。而我总觉得,他的这些话与其说是说给我们听或是说给校方听,不如说更多地是说给自己听。因为热爱这个讲台,因为心怀学生,他不能允许自己得过且过,不能允许他的课堂上出现失望的眼神。我甚至能想见,他时时的叩问,叩问自己,也叩问这个现状。对这位剧本大师而言,最重要的剧本,就是走进他的课堂的学生们。他知道,未来的剧本,就在他们的手中。而他,将为这些剧本写下华彩的序章。


   只言片语地勾勒出陆老师的半个侧面,又或者我们本就无法用文字将他描画尽致。那么,就让我们走进他为我们的时代创造的“大片”吧,在博物馆的殿堂里寻找那个忘我的“剧本大师”。


2、春风化雨 亦师亦友


   如果只允许用一个词来形容陆老师对我们的栽培与教育,我想,那个词必然是春风化雨。新桃旧符间,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陆老师润物无声的悄然中焕然,一路收获,一路成长。


   陆老师是一个非常忙的人,除了教学科研,还有许多课题项目要做。但是他十分重视对我们的培养,为我们创造很好的学习交流的环境,不出差的时候也总是和我们一起,结合自己的经验及时为我们指点学习中的困惑,让我们少走弯路。陆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要牢记“四个做”: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创造性地做。他为我们创造机会、引导我们实践,让我们在实地考察、项目策划的探索中学以致用、温故知新。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向陆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质,而察之;惑,而则之;实,而行之;是,而践之。这是陆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对我们的期许。


   看了上面的文字,也许你会认为陆老师是位严师,那么你只对了一半。在学习上,陆老师对我们要求严格,但是在平常生活中,他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的父亲,在为人处事上亦是我们的良师。陆老师很随和,常常和我们一起结伴到食堂吃饭,这个时候的他,没有一点老师的架子,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更像是一位相识多年的朋友,可以畅所欲言地交流。陆老师很慈爱,他关注我们的成长,了解我们每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用心去为我们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考虑,这个时候的他,更像是一位父亲,把我们当做自己的儿女般关爱、呵护,为我们每一次小小的进步而欣喜。陆老师很渊博,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他不仅能在学习上给予我们指导,更是我们生活中的良师,他会和我们谈他的学生时代、求学历程,也会和我们讲讲做学问的苦与乐,启发我们思考人生。


   其实,写这样一篇“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的材料,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并非一件易事,因为当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化为文字时,我们不禁要深深地感叹文字的太过单薄,它只能铺陈始末事件,却无法历数其中的浓淡情感。作为陆老师的学生,我们看到了太多陆老师的辛苦:牙疼到无法吃饭却依旧坚持工作上课,周末加班加点的做项目、做研究,奔波于各个省市获取宝贵的一手资料......陆老师始终在为博物馆学事业的发展拼搏、奋斗,正是这种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的执着与坚毅感染着我们,亦感动着我们。所以文章的最后,请允许我们用最小的篇幅也是最深的敬意,道一声,“陆老师,您辛苦了!            


六、其他材料(如媒体报道、所获奖项等)


详见三、陆建松教授简介

获省部级奖2项

第七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4年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奖。


媒体采访

  3次接受英国BBC采访;2次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此外,接受过法新社上海分社、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纽约时报》、美国《华尔街日报》、加拿大《环球邮报》、《新周刊》、香港《南华早报》、瑞典《南瑞典日报》、香港电台电视部、《华人世界》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建设的采访。


版权所有©2011复旦大学历史学系